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加快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六年来上海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巡礼②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5-01-03 10:28:21

2018年9月,新时代以来的首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又一次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上海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砥砺奋进,以高质量教育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上海篇章。

新年伊始,“上海教育”政务新媒体推出“六年来上海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巡礼”专栏,通过图文,系列介绍上海教育的新发展和新成绩。

上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持续深化学校改革创新,推进学校思政工作发生格局性变化,探索形成了一批改革成果,广大师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精神面貌积极向上。

勇立潮头,探索形成一批示范性改革成果

“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深入人心。依托部市共建机制,上海深入落实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示范区建设任务,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中心”,开展先行先试。聚焦全面加强党对思政工作的领导,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统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抓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课”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劳动教育、校外教育等事项。各高校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本校方案,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区校、校校、校社、校企“4个联动”机制,“三全育人”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付诸实践。

“大思政课”试验体系全面深入构建。入选教育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整体构建“大思政课”试验体系,在全市布点建设“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7个、重点试验区12个、重点试验高校31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04个,探索大中小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知信行一体化的综合改革试验模式。高校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小学探索开设导学、导读和主题活动课程。围绕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开设专论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分领域重要思想或重要论述开设个论课。在全市高校“一校一课”创新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并向中小学延伸,有关经验做法入选中组部“党的十八大以来攻坚克难典型案例”。在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课程的基础上,探索开设“强国系列”课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成立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机制,打造“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观摩课品牌,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研究。 

举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建设座谈会

“人民教育家”于漪在“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活动中寄语

首创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国推广。聚焦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和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深入实践“学科德育”改革, 首创课程思政理念和教学改革。出台《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建设4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中心,推进上海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示范团队建设。教育部在上海召开课程思政现场会。上海课程思政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关经验做法入选上海市委“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修订中小学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建设学科德育协同研究中心和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形成近千个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学科德育特色课堂。

举办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展示会

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为学生讲授“中国道路”课后,与现场学生交流

上海体育大学“国乒荣耀”课程第一讲由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施之皓主讲

守正创新,不断激发思想政治工作活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布局不断优化。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面上布局渐成体系,遵循“分类分层、优质发展”工作原则,实现了公办、民办、开放大学三种不同类型高校全覆盖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上海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支持计划” “攻坚提质计划”等,持续建好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遴选建设7家上海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3家上海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20家“攻坚提质计划”建设单位,整体形成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上海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带动,全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推进的“雁阵”发展格局。全覆盖开展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新一轮结对共建,新型高职创新建设“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机制,持续实施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启动建设了“易班思库”(上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2.0版),打造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上海举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会

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加快构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创新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点专栏,实施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等,深化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加快构建以各学科标志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开展上海高校智库验收评估和申报遴选,支持建设68家一类、二类智库。

日常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深化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现全市建设高校全覆盖,4所高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制定《上海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行动计划》,召开上海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推动学生社区育人模式改革创新、落实落细。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制定《上海市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倡导“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打造“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等活动品牌,推动主题教育活动有声有色。 

上海举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推进会

红色文化引领校园文化育人。部市共建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推进研究成果用于立德树人。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指示十周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编撰出版百个典型案例集。挖掘红色校史,创新推出《望道》《钱学森》《国之英豪》《钱宝钧》等30余部原创校园“大师剧”,创新开展大师剧中小学校园行活动。分类建设上海高校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文化等12个文化育人联盟,打造“高校+区教育局+社会单位”协同育人新模式,重点打造“青春放歌”等活动品牌。

上海市校园大师剧集中展演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在上海举行

新时代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推动劳动教育六大“行动计划”落地见效,构建贯通一体、开放协同、评价科学、保障有力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组织开展四届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培育特色课程和典型案例,深化“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布局建设2个市级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和135个市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

构建网络育人“生态圈”。依托“易班”打造“青梨派”全国大学生思政自主学习平台。“易班”网络思政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全国1800余所高校实名注册大学生用户3200余万人,公开课3000余门,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生态圈。建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活动品牌,推出“讲青年事、说青年话、立青年志”网络理论宣讲系列。

打造实践育人“活动圈”。2024年,颁布全国首部校外实践教育创制性立法《上海市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促进规定》,促进全社会资源挖潜、汇聚和有效利用,为全国推进校外实践育人工作提供了上海方案。依托2200余家社会实践基地,构建大中小学校外育人资源图谱,打造“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等活动项目,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易班”网络思政品牌效应不断放大

中共一大纪念馆革命文物走进校园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育德育心融合,坚持跨部门协同、家校医社联动,强化校园人文关怀和学生心理疏导。着力构建大中小学衔接贯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预警咨询干预“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搭建“1+1+13+X”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建强“1+16+X”市-区-校三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成立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打造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季品牌,广泛深入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文体活动和咨询辅导等,建强市、区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建设一批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强化工作指导。深化医教结合工作,支持和推动高校分片区、各区心理中心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见行见效。着力加强政府统筹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联动育人机制,探索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奉贤区、普陀区、静安区、徐汇区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有关经验做法入选教育部首批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典型案例。构建家庭教育指导三级联动机制,织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组织开展上海市家庭教育宣传周,推出“上海家长开学第一课”等系列品牌。推进“上海家长学校15分钟家庭教育服务圈”和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工作室建设,促进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 

2024年上海家长学校开学第一课

打造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高度重视德育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配齐配强师资队伍,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2018人,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6731人,高校专职辅导员4578人。加强机制建设,率先实施辅导员队伍“1+4”的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强化市、区、校班主任培育机制,深化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建设。上海班主任在多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勇创佳绩。

创新教师精准思政涵养师德师风。建立“哲社研修班+教师国情教育”的教师精准思政工作格局。持续办好“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面向全市约500名哲社教学科研骨干开展专题培训;指导高校在全国建好10个国情教育基地和配套教育资源,组织500余名全市高校教师骨干“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开展研修。推出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百个案例,遴选一批弘扬教育家精神工作典型案例。

2023年度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月总结会暨第十八届辅导员论坛

上海高校教师骨干“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在湖南十八洞村重温入党誓词

比学赶超,广大师生精神面貌昂扬向上涌现一批典型人物

涌现出一批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最好的‘学’就是‘讲’”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一大批师生活跃在全社会理论宣讲舞台。上海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已经形成“市级有联盟,校校有团队”的工作格局,大学生成为全市理论宣讲的“生力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不断激发全市师生宣讲热情。

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集体备课

涌现出一批爱党报国的奉献者。引导广大学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做志愿先锋。连续7年共组织约3.5万学生积极参与中国(上海)进口博览会志愿服务等项目,进一步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上海34所学校在进博会“志愿者之家”开展微党课、主题党、团日等活动

涌现出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引领者。广大教师思政素质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向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涌现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人民教育家”于漪,“时代楷模”钟扬、吴蓉瑾,“全国道德模范”汪品先,“最美高校辅导员”汪雨申、李睿、魏冰等优秀教师典型。广大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涌现出“最美大学生”刘智卓、周杰、陆亦炜等先进典型。 

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原所长,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上海教师节主题活动成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有效载体

责任编辑:陆芸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2023年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网上学习平台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