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5-01-06 09:58:51
2018年9月,新时代以来的首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又一次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上海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砥砺奋进,以高质量教育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上海篇章。
新年伊始,“上海教育”政务新媒体推出“六年来上海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巡礼”专栏,通过图文,系列介绍上海教育的新发展和新成绩。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近年来,上海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扎实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激发高校科研创新活力,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级,努力实现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上海高质量落地。
加强顶层设计,激发高校科研创新活力
深化推进“双一流”建设。制定上海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若干意见和实施方案,出台《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优化布局规划(2021—2025年)》《上海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配套文件,引导高校科学定位、聚焦重点、特色发展,坚持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全市共有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国家队,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持续支持本市75个高峰学科建设,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超前布局未来学科领域。
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赋能重塑,承担国家关于AI未来领军人才培养“试验区”改革探索任务,实施人工智能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跃升计划,重点营造师生主动思考并利用人工智能改造重塑现有科研范式的活跃氛围。积极落实《关于本市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扩大政策供给,着力激发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提升高校科研创新服务能级。贯彻落实教育部、上海市关于深入推进上海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战略合作协议(2023-2025年),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高等教育治理效能。
完善科研布局,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级
完善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支持高校围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要求,深化推进重大科研基地建设,筑牢高校开展有组织、高水平科研基础。围绕“国之重器”,上海高校牵头建设了8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含“十四五”储备项目),其中上海科技大学作为法人单位建设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是我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截至目前,上海高校作为依托单位的2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完成重组。围绕重大科技攻关,支持高校牵头建设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创新平台。
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首条光束线隧道
提升高校基础研究水平。积极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深化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和上海市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探索完善基础研究选题和支持体系,支持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展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建设,分别成立了相辉研究院、思源研究院。依托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领域,支持上海高校建设上海数学中心、李政道研究所、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基础研究机构。上海高校年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超4000项,约占全市总数85%;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了全市60%左右的《科学》《自然》《细胞》等高水平论文;牵头获得全市70%左右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其中上海交通大学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复旦大学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成立仪式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筑造“海洋强国梦”
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聚焦需求对接,强化高校社会服务功能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高校与产业界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国家重大任务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打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推动高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十四五”期间,围绕“3+6”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了42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商用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机等领域推进联合创新计划,支持高校围绕集成电路、海洋装备、氢能技术等领域深化推进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
完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强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支持本市15所高校参与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归完成人(团队)所有、单位参与收益分配的全部所有权赋权改革。20家高校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中心,4所高校入选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上海高校2023年度技术转移转化合同金额超110亿元,较2018年度增长了72%。
持续推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建设。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推动本市高校大学科技园深化改革。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闵行区开展“大零号湾”建设,重点聚焦AI+生物医药、新型储能、超导技术、卫星通讯、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原始创新突破,累计汇聚4000余家硬科技企业,估值亿元以上企业137家。支持松江、杨浦、临港、宝山等高校集聚区充分发挥高校创新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开展环高校创新集聚区建设。
大零号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