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5-03-25 10:36:51
本网讯 (记者 程媛媛)“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就注定要和水打交道了。守护水是我的使命,我热爱这项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中,流传着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一位老教授十数年如一日扎根银苍玉洱畔,守护洱海水清月明。他就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孔海南。
勇挑重担,守护洱海水清月明
“这是我的责任,我热爱这份工作,我们要用三十年的时间,还洱海一个更好的生态。”这是孔海南的誓言。
孔海南上大学前在武汉的一家军工厂做机修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医学系创始人蔡宏道教授,蔡老先生低调踏实的治学态度与科学进取的精神,给孔海南树立了终身为人为学的榜样,从此他立志求学环境专业,并投身环境保护事业奋斗至今。
1988年,孔海南作为中国政府交流学者,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在那里从事湖泊与河流技术研究长达十三年,成为了国际湖泊富营养化研究治理领域的资深专家。1996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孔海南第一次到洱海考察,他乘考察船到了湖心,看到了洱海的沉水植物群落从湖底一直长到了湖面,呈现了十几平方公里的“水下森林”景象,感到深深的震撼:“我到过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著名湖泊,洱海的那幅景象让我终生难忘。或许这次的考察经历将我的毕生科学研究与洱海保护联系在了一起。”
可是,洱海这个曾经以其丰富的物产和清洁的水源哺育着大理一代又一代人的“母亲湖”,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遭受湖水富营养化侵袭,两次大规模蓝藻暴发,使得湖水水质急剧恶化,令孔海南忧心忡忡。2000年,正当中国的七大重点流域面临大规模污染,水环境日益恶化之际,年过半百的孔海南再也坐不住了,他选择回国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成为新成立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引进的第一位 “海归”教授。此后的数年里,孔海南展现了一名战略科学家的眼光和素养,他与国内一批专家一道,提议设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并多次走访调研、建言献策。
曾经风光旖旎的洱海水质恶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洱海保护被纳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6年1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水专项实施方案,该专项围绕“三河、三湖、一海、一江、一库”,其中的“一海”就是洱海,因为抱有一腔热情和多年湖泊治理的实践积累,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的重任落到了孔海南身上。
在洱海项目启动时,孔海南已年满56岁,且患有房颤型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曾两次在交大校园和项目现场晕倒抢救。无论是他的身体还是年龄,都不允许他长期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现场工作。但考虑到国家批准并实施“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如此大的决心和投入,洱海又有他一生难以割舍的“恢复原生态湖泊”的情结,孔海南还是毅然选择承担起首席科学家的职责。
在洱海项目实施的十多年里,孔海南每年累计在上海家中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洱海水质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他的心。日均三万步,他走遍了洱海周边每个村落、每条河流。为减少高血压发病几率,他自制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随身带着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以防万一。2012年5月,洱海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他的心脏病几乎每周发作,但他一直坚持到当年9月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才紧急回到上海连续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心脏手术。
经过不懈努力,孔海南带领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曾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洱海,逐步重现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被列为国家水专项重大标志性成果,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表彰为“洱海保护模式”,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使大家坚信通过科学治理,全国的江河湖海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理、重现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
做“大先生”,三代交大人接力治水
“将自己的人生设计与祖国的明天、民族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一辈子不后悔!”这是孔海南的叮嘱。
孔海南2000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时,最先讲授的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课程,他的课堂生动风趣,课件与时俱进,将一线治理中最鲜活的案例融入到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当时正值洱海项目刚刚启动,为了不影响授课,孔海南从上海到洱海项目驻地,每周往返5000多公里,清早六点从上海家中出门,乘飞机到昆明,转三趟汽车,晚上11点半才能到项目驻地。
孔海南的课堂在教室,更在治理现场。在学生培养中,他注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将学生培养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思考能力,在真正的科研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锤炼素养。
十余年来,团队共计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一线,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他们把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洱海边,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每天早上八点半出海,到下午四点半34个采样点全部走完,用自己实测得来的第一手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交大人的习惯传承和实践坚守。在这场生态环境保卫战中,孔海南不是一个人,他的身后始终站着一支年富力强的队伍。2018年1月,孔海南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如今,洱海保护的接力棒已交到第二代治水人王欣泽的手上,洱海保护的事业平台也从最初的重大科技专项,拓展到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令孔海南倍感欣慰的是,正是由于在洱海项目中的艰苦实践,让许多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用学生们的话说,“孔老师是真正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
家国情怀,洱海精神代代传承
“我70多岁了,将从教学及科研的一线退下来。我一直思考要为‘久久为功’的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点贡献。”这是孔海南的承诺。
退休后的孔海南,从没有停止他的脚步。上海交通大学每一年的新生课堂、新进教师讲堂,都可以看到孔海南的身影。在他的感召下,无数青年学子选择到西部建功立业,刘智卓同学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在新生入学时听到孔海南教授治理洱海的故事后,在专业分流时毅然选择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他创立了学生“绿格公益团”,每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腾格里沙漠,累计制作麦草方格上万个,固定黄沙千余亩,提出了一种基于肉苁蓉嫁接的循环治沙方案,防风固沙的同时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收益;大学毕业后,刘智卓选择奔赴孔海南教授坚守的洱海之畔,成为了大理洱源的一名西部计划支教团成员。2020年,刘智卓获评“全国最美大学生”。
孔海南深知,洱海的综合保护治理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持续的人才培养。经过多方奔走,孔海南与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了“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他个人慷慨捐资200万元,中国水环境集团捐资200万元,为“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注入第一笔资金。孔海南希望以奖学金、励学金的方式,鼓励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持续开展洱海保护等水生态治理的教学科研、实践公益等活动,他还希望基金能够覆盖到大理大学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为大理州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培训更多的环境管理及技术干部,更专业有效地为洱海保护及当地民生提供科学服务。
为了让更多的交大师生“关心洱海、情系大理”,将沪滇情谊的鲜活教材融入到交大的大思政课堂,2020年5月,经过孔海南的积极联络,大理州洱源县与大理大学向上海交通大学慷慨捐赠60棵滇樱花树苗和10棵云南早樱花成树。15米的长冷链车开了4天4夜,跨越了一千八百公里的滇樱花树运抵闵行校园,建立了一座“大理滇樱园”。如今,这些象征着友谊和奉献的樱花在交大校园年年绽放,成为春天里格外明媚的风景。
2021年2月初,孔海南又将滇西洱海特有的珍稀濒危水生植物“海菜花”,移植到了交大闵行校区南苏园,打造了一个近20平方米的“微型洱海”,2个月后海菜花漫开,呈现了异地移植的奇迹。“海菜花”这种十数年前因洱海污染一度“灭绝”,近几年来因洱海水质持续向好,自然地在湖面又大量盛开,成为洱海成功生态治理过程的“见证生物”。近五年来,海菜花人工栽培成功普及到3000亩规模,又成为洱源农户重要的“致富蔬菜”,是洱海流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生动的案例。
滇樱花和海菜花在交大校园“盛开”,见证着以孔海南为代表的交大师生为国家“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这份跨越山海的沪滇情谊、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情怀在交大师生中传递、涌动,成为上海交通大学126年厚重磅礴历史中的一个缩影,在校史舞台剧《积厚流光》中被演绎重现。
苍山碧水吾愿白头,人间滋味尽出西洱。孔海南教授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细致、踏实认真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知行矢志如一,心不忘其所向,勇往直前。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