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高校纷纷设立微专业 “小而精的试验田”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

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

时间:2025-03-31 09:00:52

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而在多所沪上高校,聚焦科技革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对于微专业的探索和设置已经展开。这些微专业的修读体验如何?又能否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一起来看。

在上海电力大学新能源汽车微专业的课堂上,背靠着全球首台特斯拉官方授权的“Model Y”3D解构示教平台,正在组队打造迷你版新能源汽车的学生们,都来自不同的专业。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传林介绍,新能源汽车微专业第一届的23个学生来自十几个不同的专业,微专业的开设也进一步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

朱浩成 上海电力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新能源汽车微专业学生

唐菲菲 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生新能源汽车微专业学生

张传林 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跨学科的同时,不同于传统专业需要修读130到150个学分,微专业也更强调“小而精”。上海电机学院这个学年共开设8个微专业,以半导体器件制造为例,学制一年,核心课程4到6门,更注重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紧跟产业一线的发展。

杨淼森 上海电机学院半导体器件制造微专业负责人

这些微专业的学习,是否真的能提升就业竞争力?作为半导体器件制造微专业首批结业学生之一,今年大四的李秋荻已经拿到了一家集成电路企业的录用通知。而在她多次面试的过程中,微专业的修读也的确成为了用人单位感兴趣的履历。

李秋荻 上海电机学院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学生 半导体器件制造微专业学生

专家们表示,传统专业培养模式的长周期,已经越来越难以快速响应技术的更新迭代。强调灵活实用的微专业,恰恰能弥补这样的不足,也需要去成为高校里的“快速反应部队”。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传林说:“现在整个产业的发展变革可能是按月,甚至可能按周来更新,刚刚才设计出一门课,可能花了5个月、6个月设计出一门课,做完之后发现技术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在微专业里面可以大胆地去尝试课程改革。”张传林表示,微专业不应拘泥于某一形式,学制可以是数周,也可以是一年,学生可以到实习现场,也可以在线上与企业专家对接,通过微专业灵活的特点,可以弥补学校和行业之间的距离。

不少专家也指出,在强调学科专业优化的当下,微专业的调整成本相对较小,因此其实更适合成为“专业生长的试验田”。根据就业市场的反馈,微专业可以“升格”也可以“裁撤”。而进行调整的基础,需要高校持续做好跟踪和分析。

饶蕾 上海电机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举报电话:021-33393531    举报邮箱:shedunews@126.com
关于我们  |  资源库  |  版权声明
沪ICP备10006389号-10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37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