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健康教育成为标配
体育课“升级”势在必行

来源:文汇报

作者:谷苗

时间:2025-04-03 13:29:50

自去年秋季学期以来,健康教育作为独立课程内容,被正式纳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经过一个学期的初探,新课标落地成效如何?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体育大学教授陈佩杰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健康教育进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进入教材,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里程碑事件,但还需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和育人成效方面的跟进,让改革见实效见长效。”

筑牢身心健康根基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重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健康教育不再如过往分散且强调与运动相关的内容,而是以独立课程内容的形式,成为五大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两个板块之一。

根据新课标,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从一年级至九年级共设116课时,涵盖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的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与技能,进而自觉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首次投入使用的学生教科书,则以呈现健康教育、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等方面内容为主,按年级编写,每年级一册。新课标同时强调,每学期要安排专门的课时来保证健康教育的教学,使内容更加系统和完整。

补强师资力量短板

健康教育成为标配,改变了传统体育课“重运动技能、轻健康知识”的局限,也使得体育课的“升级”势在必行。作为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师资力量无疑是“升级”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尽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已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但我国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整体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据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刘阳介绍,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共八门必修课,健康教育学虽是其中之一,但仅设32至36学时,不仅学时和学分占比少,且课程内容尚未与新课标完全同步。“以前更多侧重体育知识和技能,现在要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这对大部分体育教师而言是不小的挑战。”他直言道。

一位在杨浦区任教的体育教师坦陈,在过往接受的学习和培训中,针对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内容较少,也缺乏实践机会。尤其像新课标中涉及的疾病预防、心肺复苏急救法等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对于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她而言,亟需扩充知识库和大量实践经验。“对标新课标,能感觉到一些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之前的教学中也没涉及过。”她表示,目前已开始加强自学和进修,“否则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职前教育存在“先天不足”,职后培训尚未有效聚焦,是目前体育教师健康教育意识、素养和能力不足的原因所在。“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专业院校要以培养复合型教师为目标,增加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学分和比重,同时与卫生保健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以健康教育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模式。”陈佩杰提出自己的建议,“从长远来看,应对接人才需求,积极开展相关双学位教育,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修读运动公共健康专业,获得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资质的双认证;条件欠缺的学校,也可通过微专业形式补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增强学生综合素养,将成为今后提升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探索AI赋能模式

除更新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外,推动教学创新同样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必答题”。置身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以人工智能(AI)促进教育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到,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

“健康教育方面,人工智能可应用于心理健康的监测、测评、预警、咨询及干预环节。身体健康方面,人工智能具备运动行为追踪、个性化运动方案与饮食管理、健康档案记录等功能。结合可穿戴设备与虚拟现实技术,能显著提升健康教育的便捷性、趣味性、真实感与个性化。”陈佩杰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在促进学生健康教育领域的潜力仍有待充分挖掘,值得更多探索和实践。如:重视累积学生身心健康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大型健康监测与预警模型,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健康档案,以实现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构建校园智能化硬件设施,通过智能课桌调节学生坐姿、智能对话系统辅助心理干预、AI手语翻译系统辅助听障儿童学习等,以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举报电话:021-33393531    举报邮箱:shedunews@126.com
关于我们  |  资源库  |  版权声明
沪ICP备10006389号-10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37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