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程媛媛
时间:2025-04-11 11:18:37
本网讯(记者 程媛媛)4月10日,由松江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办公室、松江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云间共展文明卷·一体同耕思政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融入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展示活动”在松江区博物馆举行。活动通过文物参观、艺术展演、沉浸式思政课堂、红色短剧、微论坛等形式,展现了松江区推进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创新实践成果。
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永在致辞中表示,通过馆校合作,把文物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教育素材,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青少年心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实践平台。
松江区民宗办副主任李博向上海立达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上海市松江区叶榭学校三家单位授予“松江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站”铜牌。松江区博物馆副馆长曹永春为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的11名红领巾讲解员颁发优秀讲解员证书。
在微论坛环节,来自区教育局宣传德育科、区民宗办民族科、松江区博物馆及上海立达学院的四位代表,围绕“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聚焦如何通过馆校合作这一创新路径,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机融入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展开对话。嘉宾们分享了松江区“1+1+1+N”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院校联盟模式、分学段教育设计及馆校合作成果。博物馆提出“三个一”工程(分级资源库、专业讲解队、数字化平台),民宗办则倡导分学段开展民族主题实践活动。
据介绍,松江区充分发挥区域高校资源集聚优势,创新构建了“1+1+1+N”院校联盟模式,即以1所大学附校,1所高校马院,1所高中,N所中小学协同发展的组织架构,形成了以项目为纽带的紧密型合作机制。目前已形成15个联盟,覆盖15所高校马院和区域内84所中小学。未来还将把校外实践基地、实践场馆一同引入联盟,打造“场馆-校园-社会”协同育人链。
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也已与区域内的中小学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合作。例如,上师大附外小的“书法社”走进博物馆,参观“华亭墨韵”书画展并与捐赠艺术家互动;方塔小学学生现场学习急就章碑文化,体验传统拓片技艺;上外松外学生通过“寻宝手册”开展文物探究学习。下一步,松江区博物馆还计划推进“三个一”工程:建立分级教育资源库,开发差异化研学课程;打造专业讲解队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活动伊始,上师大附外小的红领巾讲解员们带领与会者参观博物馆。孩子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用童声传递千年韵章,播撒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松江六中与立达学院学生带来民族舞蹈与民乐演奏表演。民族舞《三色舞韵》展现了朝鲜族、蒙古族、汉族等多民族不同的舞蹈风情,民族之美在跃动的身姿中绽放。竹笛和古筝合奏《浏阳河》以及古筝二重奏《我爱你中国》两首曲目,通过传统乐器创新演绎红色经典,以音乐语言传递炽热家国情怀。
活动中,各学段特色展现了思政教育新范式。上师大附外小王心悦老师带来少先队活动课“国韵悠长 潮涌新生”,通过在博物馆内的沉浸式互动教学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在2024首届上海市红色网络微短剧剧本大赛中获最佳原创剧本三等奖的作品《小红花》,首次搬上舞台,该剧由松江六中师生创演,通过一朵“小红花”将一名小学生与云间英烈倪裕懋的人生连接在一起,通过虚实相生的穿越互动带动当代未成年人亲历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领略英烈舍生忘死的无私气概,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立达学院大学生携手叶榭学校中学生带来“走进广富林文化遗址—让爱国主义精神焕发时代光芒”,通过深度解读广富林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陈子龙纪念馆的红色教育资源,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本次展示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次思政教育创新的成果检阅。松江区将继续深化馆校合作、校际联动,打造“场馆-校园-社会”协同育人链,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松江样本”。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