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
时间:2025-04-14 10:37:09
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推进,能源电力产业迎来深刻变革。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如何“以破带立”重构人才生产线,成为上海电力大学深化改革的首要课题。以专业链熔接产业链,让学科端直通需求端,学校正在从“学科本位”转向“产业需求本位”,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戴着安全帽,近距离接触行业设备,在上海电力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首批学生,已经进入到大三学年。作为2022年首次设立的新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正是瞄准国家能源转型的新需求。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仇中柱说:“根据我们调研,未来五年储能领域的岗位缺口超一万人,所以我们这个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在储能材料、储能电池、储能站、电网发电等等这些企业,从事储能系统的研发、设计、运行、检修以及管理等这些工作。”
仇中柱 上海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
类似新专业的开设,也是上海电力大学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改革的缩影。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学校绘制了“产业人才需求图谱”来进行专业调整。上海电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徐信艳介绍,近几年,学校暂停了7个专业的招生,增设了10个紧密对接上海新型“3+6”产业体系建设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专业,致力于打造覆盖“源网荷储”全链条的能源电力专业集群。
徐信艳 上海电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不仅是学科优化,产教融合还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自企业的三位工程师成为了主讲。从微服务架构到自动化运维,企业导师不仅带来了行业一线的前沿技术,还把生产一线的实际课题,应用到课程考核当中。
方圣红 上海井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这种“真题真做”模式,已经成为上海电力大学的教学常态。近年来,学校与百余家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开发了48门校企合作课程,覆盖全校70%工科专业。
叶文珺 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系主任
专业链熔接产业链,学科端直通需求端。以此次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为契机,新的教学计划和推进方案,也已经提上日程。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宁介绍,先期推进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试点改革工作,并计划到2026年拟再推广建设集成电路、新型电力系统等“双元制”专业群,预期年人才培养规模达到800人左右。
杨宁 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