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04-17 16:35:14
“这是一堂有机器油味的党史课。在这里,钢铁的冷却纹路藏着奋斗的年轮,数控机床的代码写着创新的誓言,在这里国家战略变成了可测量的精度、可感知的温度、可传承的信仰。”4月16日,以“共筑育人新生态——从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为主题的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气集团校企共育活动在上海汽轮机厂火热进行。30余名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学子走进被誉为“中国汽轮机摇篮”的生产一线,近距离聆听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亲身感受智能制造的蓬勃脉动,开启“红色工业文化之旅”。
当工业文明与思政教育在车间交响共鸣,会碰撞出怎样的育人火花?在上海汽轮机厂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工匠王勇和闵行区首席技师庄伟峰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车间课堂”。通过现场演示,两位工匠导师生动诠释了“0.01毫米精度”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和职业操守,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制造从“跟跑”到“领跑”的奋斗历程。
在企业文化中心会议室,全国技术能手、上海汽轮机厂“移动工厂”负责人庄秋峰大师还以“传承匠心锻精技校企共育筑匠魂”为题,给同学们做了场精彩报告。他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分享了自己二十余年扎根生产一线、淬炼精湛技艺的成长历程,向同学们深刻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数控专业学生徐煜的笔记本上记满密密麻麻的观察记录,他感慨道:“我们常在课本中读到‘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这些词汇,但今天,当我们近距离聆听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亲眼看到自主研发的百万千瓦级汽轮机转子时,才真正明白这些词的分量。那些教材上的专业术语,在师傅们的操作中也变得立体可感。”
“作为在先进制造业深耕多年的技术专家,庄大师从一线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的奋斗历程,本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工匠精神’示范课!”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范冬姣表示,这样的思政课,让技术报国四个字变得具体而鲜活。通过将课堂搬到车间一线,学生得以在机器轰鸣中触摸工业发展的脉搏,在劳动实践中感悟红色工业精神的传承,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到“场景浸润”的转变,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有了更生动的载体。
据介绍,校企双方将创新构建“一轴两翼三维五匠”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共育体系,以“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为核心轴,以职业技能提升和工匠精神培育为“两翼”,搭建“铸魂、强基、赋能”三维递进式培养架构,实施"立匠志-炼匠心-铸匠魂-精匠技-践匠行"五匠育人路径,依托辅导员工作室推进育人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指导、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桥梁作用,把工业文化基因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开发"工匠精神产教融合课程包",开展“工匠寻访”“红色工业文化之旅”等实践微课堂活动,培养出既掌握硬技能,又具备软实力的复合型匠苗。
“教学场域从固定教室转向开放车间,教学内容从理论灌输转向实践浸润,培养目标从技能提升转向德技双修。”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朱洪春谈到,此次共育活动的开启,是学校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改革落地落实的重要实践。“校企共育实践基地”的挂牌,标志着双方在产教融合领域的探索迈入新阶段。未来,双方将按计划持续推动系列实践活动,让红色精神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卓越现场工程师!
上海电气集团党委副书记、市机电工会主席王晨皓表示,电气集团将全力支持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全力支持打造“红色育人课堂”,全力畅通“成才绿色通道”,打通“课堂-车间-岗位”的育人闭环,让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双向奔赴”,让青年在“红色工业文化之旅”中厚植技能报国情怀,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过硬本领,助力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