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04-18 13:45:29
走进红色场馆感悟革命志士精神、作为规划师设计儿童友好空间、调研社区解决居民切身问题……近日,记者从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了解到,该校以党建为引领,突破传统思政课的课程边界、教学边界、课堂边界,融通课程、师资与文化资源,构建起了“思政主导,两翼协同”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思政课大格局。
贯通衔接
打造思政素养培育的“立交桥”
据了解,西南位育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利用这一优势,学校整体推进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建精英教研团队,积极探索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深挖学科育人价值。
据思政老师王凡介绍,依托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中小学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学科研训项目“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初高中思政课议题式衔接教学策略探究”,学校教研团队深入研读初高中思政课程标准和教材,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线索,剖析初高中思政知识体系,归纳出初高中共同的学科主题。
例如,“政治认同”是初高中课程标准都提到的核心素养,两者都强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学校教研团队梳理初高中课标学业质量描述与教材内容,提炼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自信、政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等共性学科主题。
基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该校教研团队构建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初高中思政课课程群,搭建起一个纵向连贯、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初中阶段,教师带领学生从生活实例切入,初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高中阶段,教师则带领学生结合典型事例,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学会利用理论剖析复杂社会现象。
政治教研副组长徐旋表示,西南位育中学初高中纵向贯通的思政课程体系,为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提供恰如其分的精神滋养,为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架起了一座“立交桥”。学生不再将思政学习视为任务,而是主动探究社会议题,他们展现出的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充分说明了学校思政课程的实施效果。
跨界融合
催生高阶思维迸发的“化学反应”
据介绍,以大概念为锚点,西南位育中学推动思政课与多学科的跨界融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开展跨学科教学,探索出环环相扣的递进式概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体验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系统观、矛盾观等高阶思维,以实践论验证方案的具体性、科学性。
该校八年级的跨学科主题单元“童心一米观申城,儿童友好空间模型秀”项目化学习,聚焦上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道德与法治、地理、艺术、语文、信息科技等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如果我是城市规划师,我将如何助力上海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儿童的幸福感?”
向燕妮老师是该课程的设计者之一,她介绍说,整个项目由“童心探城”“童行徐汇”“童言童语”“童声回响”四个部分组成。学生将探究儿童友好空间概念,实地调研徐汇区的儿童友好空间(包括学校、公园、社区等),在感受其建设成就时,细心观察现存公共空间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最后根据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制作模型并进行展示。
在这一过程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引领学生理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认识到儿童的需求和权益保障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责任意识及法治观念;地理学科教会学生从多个维度分析空间,以实地走访培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语文学科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地撰写调研报告,学会运用表达技巧增强提案的吸引力;信息技术和艺术学科助力学生将调研问题转化切实可行的策略视觉化表达。最终,落实落细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儿童优先,普惠公平,因地制宜,探素创新”等基本原则,这也是西南位育中学“科文互融,适位育人”办学特色的一次实践探索。
除学科核心素养外,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也在不断提升。多学科知识交汇融通,使思政教育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互动的建构过程,激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获得深入的、持久性的理解,让思政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前沿阵地。
内外联动
构建校社协同育人的“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田林-虹梅学区主任单位,西南位育中学联合学区内学校以“德润田林”项目为抓手,突破校园围墙的束缚,以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为课堂,让学生参与到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认知、陶冶情操情怀、增强理想信念。
在“以青少年之治推动社区治理”课题中,该校三名男生采访社区支部书记,参加小区业委会会议,并深入走访社区,帮助居民成功地解决问题。项目成员许钰栋说道:“当答辩时,专家竖起大拇指时,我觉得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因为我们为社会的小进步做了自己的小贡献,这是书本里学不到的。”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老师们设计了“场馆里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走进红色场馆,寻访红色足迹。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里,学生们阅读钱亦石先生家训,寻找烈士家书,感悟烈士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徐光启纪念馆内,学生们了解徐光启的事迹,观看视频《中国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祖国给的顶级安全感,致敬科学家》,激发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以上只是西南位育中学构建协同育人“生态圈”的一个缩影。除走进社区、走进场馆外,该校还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深度合作,将政治、历史、科学、信息、艺术等学科内容融入“走进漕河泾开发区”课程,并打造思政课“引进来+走出去”的双通道,让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育人“大”课堂。
据该校政治教研组组长张勤介绍,未来学校将引入元宇宙、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构建沉浸式思政学习场景,打造虚拟情境、现实情境与艺术情境的三维情境融合的育人平台;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思政学习方案,探索智能反馈系统,实现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继续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国际课程体系中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提升在国际场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