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当AI遇见教育,尚德实验学校开启了“智慧”与“温度”的双向奔赴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时玉

时间:2025-04-22 13:20:29

课堂上,三年级学生用触控笔在平板上“玩转”轴对称图形,在直观操作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数字自习室内,请假复课的孩子们打开了老师们精心编辑的“微课导学智能学习包”和“校本资源包”,开始了自主补课;在学科的教与学中,学生们用AI创作音乐,物理老师通过nobook平台建立校本实验资源库,历史老师利用AI创建校本数字资源库……

作为一所涵盖K12全学段的“Intel人工智能青少年人才培养项目灯塔校”,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借助AI教学系统,以“技术为用、育人为本”的理念,让技术的理性与人文的温度交融共生,在AI浪潮中书写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答卷。

image.png

学以赋智

解码AI技术,重塑教师能力体系

“教师需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工具和平台,以保持与时代同步,确保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尚德实验学校的教师如是说。为赋能教师,尚德实验学校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体系,通过理论筑基、实践转化和分层培养的方式,培育了一支创新型数字化教师团队。

学校邀请数字化教学专家开展讲座,阐明理论、讲解案例,深化教师对数字教育生态的认知;推行“学科+技术”融合计划,构建起涵盖教学设计、智能评价等模块的课程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学—研—用”闭环;针对不同水平的教师开展分层培训,建立起“双轮驱动”的师资培养机制。

image.png

如,针对青年教师,学校设立数字素养提升营,采用“导师+项目”培养模式,借助导师的力量,让青年教师在智慧课堂打磨中快速掌握AI工具的应用;针对骨干教师,学校组建数智工作室,开展跨学部教学案例研发与展示,让骨干教师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深化理解,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

经过系统培训,学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逐渐提升,对数字技术的兴趣在不断增加,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美术与3D打印相结合,让学生头脑中的雕塑创意变为现实;语文教学中加入AI工具,在老师讲解了诗人的生平和性格特点后,孩子们用AI为诗人创作契合诗人性格特点与心境的音乐;物理老师通过nobook平台构建了校本实验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虚拟实验素材,能在课堂上生动地展示复杂的物理实验过程,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行以聚力

深耕场景应用,持续推动课堂变革

在教师数字化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之上,尚德实验学校加强对AI教学工具应用场景的研究,构建起“实践—研究—引领”的创新路径,让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持续推动学校课堂教学变革。

image.png

学校理科教师团队运用AR技术对学科教学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动态建模,开发出以人工智能为辅助的实时互动系统,并依托数字实验平台,构建出可视化教学体系。学校还组织教师团队、借助专业力量,开发出多个智能教育支持系统——学业质量分析平台精准定位学生知识盲区,智能题库为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虚拟实验室与AI实验模拟器突破传统实验时空限制,在确保实验安全性的同时,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可重复性……

通过“技术赋能—数据驱动—资源重构”的协同创新,学校已经形成覆盖教学全流程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优化了教学流程,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image.png

学校教师表示:“真正的进步在于让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教育的核心价值。”为此,学校举办AI教育“三维赋能”主题研讨活动,一方面深度解析AI辅助教学设计、智能评测系统等工具的应用路径,另一方面开展“技术伦理与教育本质”的专题思辨。

最终,该校教师群体形成共识——AI工具的高效应用必须与学校“全人教育”的理念形成价值耦合,既要研究如何借助AI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性问题解决能力,还应保持教育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AI工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创以融新

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构建数智教育生态

当 AI 以“数字教师”的姿态叩响校园大门,教育正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 是让技术主导课堂,还是以人性定义技术的边界?尚德用K12教育实践给出答案:AI 不是颠覆者,而是教育生态进化的催化剂。

“人类早期教育的核心不是技术介入,而是激活五感 —— 这是形成同理心与创造力的生物基础。”尚德实验学校在学前教育中鼓励孩子通过触摸、观察、倾听、嗅闻和品尝来感知世界,形成独特的认知和情感体系。 这一理念在幼小衔接中更加具象化:学校的幼小衔接课程则通过持续性互动帮助孩子适应未来学习场景,在与未来老师的情感浸润中,孩子们可以自然地完成身份过渡。

在小学学段,尚德实验学校将“工具理性”贯穿全学科教学,帮助学生绘制人机共生的“认知地图”。小学低段的AI课程侧重让学生感知、体验AI,小学高段则侧重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应用AI。例如,教师运用语音助手对话、AI绘画等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主导”的概念;介绍“红绿灯法则”,让学生明确与AI互动的界限,培养学生的隐私保护和责任感。

image.png

初中学段的AI课程注重为学生搭建认知框架,实现对学生的伦理启蒙。学校利用生活场景和“输入—处理—输出”模型向学生教授AI基础,强调弱AI的工具性及其与人类智能的区别。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数字版权保护”的议题,涵盖版权归属、侵权界定和保护措施等内容。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解读法律条文,深入理解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AI时代的法律意识。

image.png

此外,尚德高中的AI课程强调多元化和综合性,让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构建跨界联结的思维方式。在高中部“娓娓稻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会开展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课程实践活动。他们利用AI,研究水稻种子,探究稻种萌芽与生长的过程,检测芃园的水质和土壤,亲身体验古法打稻和稻米酿酒……这门课程整合了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提出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使数字素养和跨学科能力成为应对复杂挑战的关键。

当AI解构了教育的旧形态之时,尚德实验学校的教师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锚定育人初心,守望人文温度,化身“智慧引导者”与“伦理守护者”,用人文坚守平衡技术狂热,用贯通与创新重塑专业价值。学校负责人表示:“教育的重生不在于抗拒变革,而在于让人工智能成为点燃教育智慧的火种;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在尚德实验学校,教师的温度将永远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记者 刘时玉

学校供图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举报电话:021-33393531    举报邮箱:shedunews@126.com
关于我们  |  资源库  |  版权声明
沪ICP备10006389号-10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37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