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采微·故事】学做一名经典读本的“演奏家”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上海市浦东新区春之声幼儿园 王 洁

时间:2020-09-17 13:03:09

2019学年结束,我已从事幼儿园教师五年整。五年的时光,我从初出校园到独当一面,总能听到前辈和家长们的不同评价。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最常听到的就是:“这个新老师很认真。”最近我听到不少家长评价:“王老师对幼儿园教育极有热情和想法。”

起初我并没有在意或思考评价变化的缘由,直到我思考此次征文的主题“教育创新”一词我才发现:五年来的“学习积累”“教育改变”让我的课程实施观有了质的改变,从而改变了自身的教育行为……

忠于经典读本的阅读者

初出校园,每次我都会细致严谨的阅读关于如何开展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书籍。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过程中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用哪一个字词?甚至是语音语调和互动反馈的表情。那时的我认为:当天的教育行为和预设好的周计划、日计划必须和书中写得一模一样,才是好的。记得一次公开课好多导师来听课,两个孩子的反馈完全出乎意料,在第一个初步听赏音乐的环节就满教室的飞奔,和预设好的精彩的集体教学活动相差甚远。课后我非常沮丧,导师安慰我孩子们由于缺乏音乐集体教学活动的经验,有这样的反馈很正常。但是这不是书上的经典案例吗?这次的集体教学活动不是适合该年龄段幼儿又符合主题的吗?

那时的我就像建筑工人按照设计师的图纸认真的施工,不得随意更改图纸。是完全的“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者。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者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这种课程实施本质观,导致我生硬地照搬课程计划中的目标内容步骤和方法。漠视了教师和幼儿的主体价值,使实施的课程游离于教师和幼儿的心灵世界之外。我开始向导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课程事实的意见……

勇于浸润经典读本的研习者

在结束为期一年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后,导师在身边指导的时间少了。书写日计划时,我对照着相关书籍,反复思考每一个细小环节的活动目标、过程和方法。“这里有些不合适,可能不适合我班幼儿……”带着问题翻阅书籍、答疑解惑。记得带中班时我需要开放展示角色游戏,导师告诉了我很多适合中班幼儿的游戏主题、玩法、材料制作方法等。其中有一项是“烧烤店”,但是我班幼儿吃烧烤的经验很少,活动当天烧烤店空无一人,我想到孩子们有前滩公园露营和野餐的经验,问孩子们是不是要去公园吃?都打包带走了?结果孩子们在游戏中体现出很多关于露营野餐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专家老师的肯定。

那时的我像是一名“运动员”,和“教练”一起制订赛前方案,尽管运动员要尽量贯彻赛前制订好的意图,但是在赛场上必须有运动员灵活机智的处理。也就是“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者,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是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幼儿园和班级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一些人认为,课程专家虽然是课程的生产者,但其生产出来的课程未必完全适应具体幼儿园,具体班级的实际情况,因此,为了使课程计划是和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对之进行改造,相互适应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既看到了课程编制的专业性,认为课程专家是课程的主要生产者,也看到了课程实践情境的复杂性,认为教师具有对课程的改编权。

创新演绎经典读本的演奏家

去年一位转学生家长,想让孩子回国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和文化,但是幼儿园的课程都是以国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为依据开展。一线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也都深受皮亚杰、维果茨基等教育家的影响,很少有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开展汉化教育。今天,我们的国家、城市开放、包容,但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自信不能丢失,所以我建议老师们阅读中国经典书籍,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建议孩子们阅读汉化教育系列书籍,并在班级中开展“共读三字经”活动。每个孩子的理解不同,我根据每个孩子的理解再做解读。而后师生、家园共同开展渗透性汉化教育。

今天我努力做一名经典读本的演奏家,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和“观众”来一场独有的交流。即向“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者靠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根据此阶段幼儿发展的任务,重点和学习方式,涉及大体的课程规划,课程的具体内容则要求教师紧紧跟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和幼儿共同规划。

刚出校园时同学们也都说“教育创新”,那时我们会一起研究一个十分新颖的集体教育活动,融入非常多的元素,但是活动后发现是“无意义教育”。今天我们谈论的“教育创新”让我联想到了极简冲击的蒙德里安、平面狂野的马蒂斯,是基于扎实基础的、有价值、科学的创新型教育。

愿我们的教育同仁都是能呈现精彩的“演奏家”!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