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延安精神源远流长
二十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 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 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抗战时期的延安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生存也时常受到威胁,但是延安生活是美好的,经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社会和谐上进,有好的学习氛围,大家共同生产、学习,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培养出了一大批政治精英与文艺名流。中国共产党还在延安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抗战胜利后,延安又经历了解放战争。为封锁延安,国民党部署了30 万兵力,设置了5 道封锁线,但无数青年人冲破封锁线,义无反顾地来到延安。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延安精神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它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延安精神始终是指引我们奋进的明灯。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书写新荣光!
一床棉被
在延安凤凰山麓毛泽东旧居中,陈列着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一床棉被。这是毛主席的警卫员贺清华捐赠给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这床普通的棉被背后有一个毛主席深切关心普通警卫员战士的感人故事。
1937年1月13日,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由保安迁到延安。毛主席初到延安时,住在凤凰山麓的李家窑洞。李家窑的条件非常差,一个石洞终年阴冷潮湿,一盘土炕、一张破旧的桌子和一条木凳是全部家当,毛主席一住就是大半年。
后来,毛主席的风湿病变得非常严重,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就趁着他外出之际将他的家搬到了一个新住处——吴家大院。这是一排石窑洞,坐北朝南,毛主席和警卫员就住在这里。毛主席经常到警卫员这里坐坐,关心他们的生活,让贺清华毕生难忘的棉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贺清华回忆说,那天晚上,正好他值班,突然,他觉得头又晕又痛,浑身无力,就让另外一个警卫员替他值了一会儿班,自己想躺一会儿,但没想到,这一躺竟然睡着了。过了一会儿,另一位警卫员叫他,问他怎么回事,贺清华对他说,感觉自己头又晕又疼。
这时候,毛主席还在办公,听见他们的谈话,就走到了他们的房间,关切地问:“你怎么了?不舒服吗?”贺清华向毛主席讲了讲情况,主席低头看了看地上的炭火盆,又抬头看了看门窗,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大概是中了炭毒了,赶快把门窗都打开,通通风,透透气,炭火不能烧得太旺,要小心中炭毒。”
门窗被打开了,一阵阵的冷风吹了进来。毛主席走到贺清华的炕边,伸出手摸了摸贺清华盖的被子,说:“被子太薄了,冷吧?”“不冷。”贺清华赶紧回答。这时,毛主席走出门去,不大一会儿,便抱着一床新棉被走了进来,把棉被盖在了贺清华身上。贺清华知道,毛主席盖的棉被也很薄,而这床新棉被是不久前刚刚从西安给毛主席捎来的,主席还没盖几天呢,他盖上了。毛主席一边用手按住被子,一边对他说:“别争了,这屋里更冷,你留着盖吧!”毛主席走出门后,贺清华躺在炕上,只觉得身上暖烘烘的,心情难以平静,不时伸出手来抚摸着崭新的棉被,很久很久睡不着觉。
朱德七赴南泥湾
“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中,朱老总的名字与南泥湾紧紧相连。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 公里处,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三条大川组成一个“丫”字型。1941 年3 月到1942年春,三五九旅六个团分四批,高唱着“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的歌曲,浩浩荡荡开进南泥湾。
1941年春,朱德同志来到南泥湾,对南泥湾的开垦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1941 年5 月,朱德在王震旅长陪同下来到南泥湾,鼓励大家一定要把大生产运动搞起来。
1941 年7 月,朱德又来到南泥湾,他在接见部队时讲了军垦屯田的重大意义。他来到七一八团,看了部队种的谷子、玉米和蔬菜,又看了他们养的猪、鸡和新开的窑洞。
1942 年2 月,农历正月,朱德再次来到南泥湾七一八团。他说这次来,一是慰问大家,给大家拜年;二是要了解一下部队新年后的生产打算。
1942 年4 月和7 月,朱德同志又来到南泥湾,检阅了七一七团,并给干部作了报告。
1943 年10 月7 日至10日,朱德同刘少奇、周恩来、王稼祥、邓颖超、康克清等领导,再次赴南泥湾视察。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在党中央领导下,朱德七赴南泥湾亲临指导,经过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三五九旅在屯垦南泥湾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为边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辉榜样。朱德的名字和南泥湾的名字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选自《上海中学生报》“四史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