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济大学 侯冰晨 张 琪 上海市浦东中学 王长来
殷夫(1910-1931),浙江象山人。1920年代,他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4年开始创作诗歌,1926年考入浦东中学,1927年考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著名的左翼作家、红色诗人。他革命意志坚强,虽四次被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1岁。
先觉先知的爱国少年
殷夫于1910年6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六七岁时入徐姓义塾。1920年秋,进入象山县立高等小学校读书。
1923年7月,殷夫随大哥徐培根前往上海,考入上海民立中学初中一年级。“五卅”惨案爆发使殷夫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唤起了他投身革命的斗志。这一时期,他开始创作诗歌,以诗明志。
殷夫描写童年生活的手迹
1926年7月,殷夫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其时,浦东一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活动十分活跃,是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在浦东中学,殷夫进一步接触了革命,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他生命的新航程。
殷夫就读同济时期的德文补习科全体学生合影
1927年9月,殷夫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在那里,他结识了共产党员王顺芳、陈元达等同学,并经常与他们一起参加校内外的秘密革命活动,并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初,殷夫在校外参加了共产党人蒋光慈、钱杏邨等人组成的“太阳社”。
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上海成立,殷夫为发起人之一。殷夫从此走向更为坚决、勇猛的战斗道路,直至最后牺牲。
殷夫犹如暴风雨中的海燕,在工人运动的枪林弹雨中,始终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同时,他还创作了一首首震撼心灵的革命战歌。他的作品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用时代的最强音,热烈讴歌了工农大众的革命斗争。
思睿敏捷的革命青年
殷夫短暂的一生,时刻在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义无反顾地奋斗。他经常冒着危险到街道,到码头宣传真理,先后四次被捕入狱。虽然受尽非人的折磨和屈辱,但他毫不屈服,反而更坚定了理想信念。
殷夫木刻像
1928年1月,殷夫投寄诗稿给《太阳月刊》编辑部。编辑部负责人钱杏村对其非常欣赏,殷夫成了太阳社的社员。1928年2月,殷夫写信给《文化批判》编辑部,围绕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发表看法,认为原著翻译应力求准确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原意。年仅18岁的殷夫已能阅读马克思德文原著并敏锐指出译文中的瑕疵,实属难能可贵。
5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出兵侵占山东济南,屠杀中国军民数千人,而蒋介石却发出通令强调“忍耐处置”。为此殷夫慷慨激昂表达态度,竭力主张全校同学集会游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罪行。
殷夫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焦急等待中写下了《白花》《祝——》《独立窗头》《孤泪》等诗篇。1928年5月,党组织与殷夫取得联系,为此他无比激动,写下了《我们初次相见》诗篇。从一名共青团员成长为一名中共党员,纸、笔、诗成了殷夫投身斗争的武器。
1928年8月,殷夫第二次被逮捕入狱,不久再次由大哥保释出狱。10月他转移到象山,在二姐徐素云任校长的县立女子小学任代课教师。讲课中,殷夫运用启发的方式传播革命思想,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其间殷夫创作了《地心》《归来》《给母亲》等诗篇,表达了献身革命的决心。
奋笔疾书的红色诗人
1929年春,殷夫重返上海。在与党组织恢复联系后,他专门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7月,在参加上海丝厂罢工斗争的过程中,殷夫第三次被捕。在狱中,面对严刑审讯,他始终坚贞不屈,不泄露半点秘密。一个多月后因缺乏证据被当局释放。
多伦路左联五烈士雕像,前右一为殷夫
殷夫积极参加各种革命运动,让他的大哥徐培根非常担心,也非常愤怒。为此,1927年7月第一次保释之后,徐培根把他软禁在身边,让他每日闭门思过,并以优裕的生活为条件诱使殷夫离开艰苦的革命斗争。同年,17岁的殷夫以“徐文雄”之名考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在这里,他一边刻苦学习德文,一边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并成长为一名中共党员。纸、笔、诗成了他投身斗争的武器。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两周年之际,殷夫认清了蒋介石政府的反动本质,毅然决定与反动的统治阶级斗争到底。他满怀悲愤写下《别了,哥哥》一诗,正气凛然地宣布与仍在国民党反动当局任职的大哥彻底决裂。
1930年5月30日是“五卅”运动五周年的纪念日,殷夫又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我们是青年的布尔什维克》的诗篇,充分表达了殷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为伟大的理想而献身的坚强信念,至今读来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伟力。
殷夫的诗集中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当局之间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党的干部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大气概。炽热的战斗情绪,高昂的旋律,构成了殷夫红色鼓动诗的特色。正如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所评论的,他的诗“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在紧张的革命工作之余,他坚持创作,作品比以前思想性更加成熟,艺术上更趋精美,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和多样。仅1929年,他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就超过了50篇。
殷夫交给鲁迅的翻译手稿
加入“左联”以后,他的斗争更加积极主动,创作了许多“红色鼓动诗”,发表在《拓荒者》《萌芽》等“左联”机关刊物上,《血字》《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五一歌》《巴尔底山的检阅》《我们是青年的布尔什维克》等,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不畏强暴、一往无前的战斗风采。
坚贞不屈的英雄楷模
1931年1月17日,殷夫在上海三马路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会议时,由于叛徒告密被逮捕。2月7日晚,殷夫等5位左联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殷夫牺牲时不足21岁。2月12日,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沉痛地发布了殷夫等烈士遇难的消息。鲁迅闻讯后写了一首七律,以寄托哀思,表达对反动派的愤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殷夫等革命先烈,发掘他们的遗骸并安葬于大场公墓,后迁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新中国成立后,《殷夫选集》、《殷夫诗文选集》等作品出版,充分表明殷夫不仅是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一位优秀革命诗人。
包括殷夫在内的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内的“龙华二十四烈士墓”
1986年,殷夫故居被象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当地的“大徐中学”更名为“殷夫中学”。1987年,同济大学学生运动纪念园正式落成,殷夫的浮雕像位列其中。作为当年的爱国学生之一,殷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奋发图强,开拓前进!
编辑│程琳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