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杨行中学
坐落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杨行中学校园东南角的杨中碉堡,是一座破旧、斑驳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远望如历经沧桑的老者,但它不容我们忽视,它就这样守护着这片拥有红色基因,如今郁郁葱葱、朝气蓬勃的土地上。
站在杨行中学学校操场上,那静静矗立一隅的碉堡隐约可见——在这里,历史与现在成功链接,过去与今天再次重逢。
那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战役打响了。5月15日,解放军第28军84师向杨行方向前进,对杨行形成包围,国民党守军凭借镇区内外3800余座钢筋水泥碉堡及地堡等坚固工事顽抗,双方呈对峙态势。
期间,解放军各攻击部队巩固已得阵地,运用小群攻击战术逐个占领敌堡。5月23日晚,在第28军统一指挥下,33军由北向南,28军由南向北,以钳形攻势会歼杨行守敌,于5月26日解放杨行;然后直插吴淞,横扫残敌,为上海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战,我军近千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与杨行镇毗邻的月浦镇是解放上海第一枪打响的地方,而杨行是解放军战士向宝山城镇、吴淞进攻的必经之路。
在一位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回忆录里,有这样几句话:碉堡机枪眼朝向西、西南、西北的,这类碉堡的作用就是为了抵御解放军从不同方向打进上海,其坚固不言而喻;对于守卫上海,我们拥有最坚固的“盾”——碉堡和碉堡群。
解放上海这场战争的胜利何其不易,解放军战士英勇杀敌,浴血奋战,无数先烈为此献出宝贵生命。
这座杨行中学碉堡,是解放战争遗留下的重要历史文物,它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时代的木铎,2007年,被设定为我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校本教育基地;2017年,又被列为宝山区文物保护点。
几十载岁月匆匆,碉堡斑驳墙体上的弹痕依然清晰可见,其顶部已破损不堪。为深切缅怀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2007年,我校在新建校舍时专门对现存的这座碉堡遗迹进行了修缮,并在其上方设计了一座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群雕。
看,这雕塑上一位战士手握冲锋号仰天吹奏,另一位战士手臂高高举起,胜利的旗帜正迎风招展。他们坚毅的眼神、庄重的神情,令人望之肃然、敬满胸怀。仰视,凝望,遥想,便仿若听到冲天的号声,看到满目的赤红,感受到解放军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努力。”
当年一穷二白的老学校以一排小瓦房作教室,两间小平房作教师办公室,一块烂泥地作操场,教具几乎没有;全校师生用双手搬运东拼西凑的砖头、家中的桌椅,用小推车运来校园花坛中的泥土,如今崭新的教学楼,完备的教学设施,校园里回荡着朗朗读书声,我们的教学质量稳步发展,尽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我们注定要扛起岁月的重任,扛起民族的未来。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这座“杨行中学碉堡”,一直激励、教育着一代又一代杨中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将当年那个如同“破庙”一般,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茕茕孑立的学校,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踏实肯干,夯实并发展出如今的杨行中学,也必将为它的未来发展,更是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培育英才。
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就要力争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杨行中学碉堡,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校本教育基地,在这里,我们一届又一届的杨中学子,继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时刻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编辑|刘时玉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