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线路八丨创刊的历程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

从箭杆胡同里“五四运动时代之急先锋”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到愚弄路上花园洋房环绕的《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黄浦江畔坐落着中国红色之路的起点,这些文化旧址蕴藏着我们不可忘却的初心,我们重回星火初燃之地,回顾革命抗战时期我党宣传主阵地,重温中国共产党创刊的历程!


红色研学线路图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南昌路100弄2号,是一座有100多年历史的砖木结构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这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新青年》编辑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出版刊物,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这里也是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在这里提出了“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社会”的革命目标,推动了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位于愚园路1376弄34号,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新式里弄住宅建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机关从武汉迁往上海。同年10月,党中央决定在上海另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刊名为《布尔塞维克》。刊行期间,它保存了党在一段时期内的大量历史文献,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在实际斗争中的历史事实。愚园路上的亨昌里418号现已成为长宁区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馆。1988年10月24日,《布尔塞维克》编辑部在创刊61周年纪念日当天正式向社会开放。


《解放日报》社旧址

《解放日报》社旧址位于汉口路309号。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进入市区,让这座历史地标性报馆大楼见证了时代的新纪元。第二天,随军南下的范长江、恽逸群便带着进城前就配备好的《解放日报》编辑部人马来到汉口路309号大楼,与上海地下党同志会师。从那天起,《解放日报》就作为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机关报入住了汉口路309号大楼。1960年《解放日报》和《新闻报》合并,解放日报社大楼又扩展到了汉口路274号。尽管后来这里相继就地改造新建了两座大楼,但汉口路309号大楼作为文物保护建筑依然完好。



带着问题去寻访

1.《新青年》杂志改版后新封面所绘的地球和双手紧握代表了什么?

参考:《新青年》杂志从第八卷第一号开始推出新专栏“俄罗斯研究专栏”,从这一期开始,《新青年》杂志已经成为党的机关理论刊物。中间所绘的地球以及东西两个半球各伸出一只手紧握在一起代表了中国人民要和十月革命后的苏俄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同时,这也暗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2.《新青年》编辑部发生过哪些变迁?

参考: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1917年1月因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总部迁往北京,办公地点在东华门外箭杆胡同,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1919年6月陈独秀被捕,《新青年》停刊5个月;10月迁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北京编辑部被取消。

3.《解放日报》在当时主要报道哪些内容?

参考:报社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党的方针政策,面对上海的广大读者,专门开辟文献专版,刊登有关党的政策、决议等文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章,仅1949年6月即刊登40余篇。


本路线由上海师范大学宣传部、团委联合推荐

编辑| 陆芸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2021第18届上海教育博览会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党委党史学习教育平台
人文行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