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
时间:2022-03-17 13:25:00
“老师,我家孩子拿着ipad反锁在房间中,是不是沉迷网络啊?请你帮忙赶快和孩子沟通一下好吗?”网课开始的前一晚,交大附中嘉定分校班主任朱慧敏就收到了一位家长的紧急求助。但当她和学生深入沟通后,却发现情况并非家长想象的那样。
这也引发了朱慧的思考:“学生在家真的能继续保持认真吗?怎么缓解学生和家长的焦虑感呢?如何在网课情况下保持班级凝聚力呢?”这位年轻的班主任在不断摸索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不同措施。
自发监督:从“独学”到“同学”
网课伊始,班上一位小邹(化名)同学的家长就着急地联系朱慧敏,说孩子将自己反锁在房间中,怎么喊也不开门,而且孩子那天一直拿着ipad,他怀疑孩子可能有网瘾。
朱慧敏赶紧和学生取得了联系,但一番坦诚交流后,她发现真实情况和家长的怀疑截然相反——这个学生其实对自己的学习很有要求,清楚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即便拿着ipad独身一人在房间里,也只是偶尔和几个朋友一起玩玩游戏,更多地是在上网课看题目讲解。
学生的这些话也让朱慧敏陷入了沉思。
在收到线上教学的通知后,她是有担忧的:脱离老师监督和群体氛围的引导,班级里的学生真的能做到和学校一样认真吗?如何有效关心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缓解学生因网课而产生的焦虑感?还有,如何在网课情况下保持班级凝聚力呢?
其实,为了提高学生的网课效率,她设想过让家长进行监督,但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她还考虑过强制开视频,要求自修时间学生都进入统一会议室,自己亲身上阵监督。但转念一想:自发性地学习可能比强制性地学习效果更好。
而小邹家庭的“小插曲”更让她感慨,应该给班级的学生更多信任,以鼓励代替强制,激发学生内驱力。于是,她建议大家组建“相互监督小组”,一起学习,相互监督。
虽然想要相信学生,但朱慧敏其实心中还是七上八下,“他们真的能自觉自发吗?”
让她欣慰的是,周一网课当晚,就有学生与她分享了两张图片——这三个学生自发组建了三人学习小组,晚上一起自修。朱慧敏欣喜异常,在学生群中对学习小组予以肯定,又发了朋友圈激励更多学生。
周二中午,在与班上部分同学聊天时,她惊讶地发现他们也有了组建学习小组的计划,有的甚至已经确定好一起自修的小伙伴。
相互学习小组让学生们从网课“独学”又成了“同学”,集体学习的氛围正在重新形成。
自由沟通:从“连麦”到“连心”
在学校学习时,往往是老师找学生谈话,内向的学生对此避之不及。但是线上上课后,不用和老师面对面好像更能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
朱慧敏发现,之前在与小邹进行通话时,他就比平时更加健谈,也更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朱慧敏灵机一动——那何不用学生熟悉的软件与他们沟通,运用他们的方式,走进学生们的学习生活里呢?
于是,她在班级群里主动出击,每天与1-2位学生们约时间,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在线“连麦”,了解他们上网课以来的收获以及学习生活中的苦恼。
令她惊讶的是,周二的中午就有学生主动来找,想与她连麦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分享一天的网上学习生活。短短的几分钟交谈,朱慧敏清楚了一天网课下来后学生的疲惫;而下午与约定的两位学生沟通后,又了解他们第一天网课的手忙脚乱,也知道了他们目前的学习节奏。
“虽然我们相隔甚远,但通过与学生连麦,我又能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将老师的关心通过网线传递给他们”,朱慧敏说。
自主记录:从“校园”到“云端”
作为新的班级体,师生间线下相处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如何在网课期间保持班级凝聚力呢?有什么活动能缩短学生间的距离呢?
偶然间看到学生群相册中的照片,朱慧敏想到一个词“分享”。线下上课时,她总时不时拍一些集体照放到群相册中作为集体记忆的留存,而网课作为集体经历的一环,自然也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因此,她在学生群中新建相册“我们的网课时光”,首先分享了自己的网课闲暇时的瞬间,然后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办公地点”、网课趣味瞬间等等,以“云端”共享的方式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巧的是,网课期间她正好留校,可以实时拍摄校园场景,学生们开心地在云端互动,通过她的分享,重温学校的点滴,加深属于集体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