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易蓉
时间:2022-03-22 11:38:58
思政课堂里抗疫英雄轮流接力主讲,绘画课上师生纷纷拿起画笔绘战疫图景,工程课上学生组队研发爬楼核酸检测小车……疫情从未这样接近过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没有什么比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的一切更值得在当下咀嚼,而“慎思”与“笃行”是上海交大师生面对疫情“大考”的回应。
图说:《工程学导论》开题云答辩
想设计核酸采样车为“大白”分担
“疫情没有让交大的课堂教学停滞,反而令课堂因为抗疫的实践而更加生动”,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王鸿东欣喜地在《工程学导论》课的开题云答辩上看到了一个好项目——大一学生徐寅轩团队希望设计一款“遥控爬楼核酸检测采样小车”。身处封控校园的这些天,小徐对抗疫有了真切的实感,他想提高核酸采样的效率,为疫情防控降低压力。
在上海交大,《工程学导论》是所有工科专业的基础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工程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培养设计思维、技术交流、团队合作能力,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徐寅轩和另外4位同学组队,组长钱畅负责统筹与核心部件研发,组员崔维兴、冯洋、孔令顺、徐寅轩负责程序、电控、电路、设计等。根据构想,小车可以爬楼,引导受检人自助完成“拭子”采样动作,收集样本并做好数据储存和传输。学生们做足功课,储备了每个设计背后的技术基础,在收获导师关于小车“实战路况挑战”和“增加消杀环节”的建议后,答辩顺利通过。
“能够关切身边事,能够从生活中提炼工程需求,能够用专业知识付诸实践,去改善真实的世界。说明这场战疫真的让他们成长了”,王鸿东鼓励大家在接下来的时间将“梦想变成现实”。
图说:抗疫专家做客《健康中国》思政课
抗疫专家串讲战疫版《健康中国》
“‘奥密克戎’到底是什么?面对它,我们能够做什么?”周末,上海交大与交大医学院一同打造的《健康中国》战疫系列课堂首讲开讲。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作为串讲人连线嘉宾,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冯楠,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项晓刚,及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上海交大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振,为师生科普、答疑,三位专家都曾是2020年援鄂和进驻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抗疫英雄,从专业角度讲授应对疫情的要领。
项晓刚曾参加上海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重症病区,担任医疗组长,他从感染科专家的角度,就“病毒的概念类型”“流行病学”“预防”“临床诊治”等方面对奥密克戎病毒和疫情防护、诊治做了专业的解读。冯楠曾2次被选派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新冠病毒不同株型的危重症、轻症、无症状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在本轮疫情防控中,受命带队入驻公卫新冠隔离病区,参加“奥密克戎”感染患者的救治。身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抗疫一线,冯楠在云端与师生一起读懂战“疫”这本无字之书,他结合“聚集地”“安全距离”“心态”三个关键词,用轻松诙谐的语言与真实生动的案例,在云端鼓励大家用积极心态笑战疫情。王振是上海第九批援鄂医疗队(上海援鄂心理医疗队)队长,他鼓励师生及时捕捉自己的心理状态,接纳、疏解,“心理感冒”不难治愈。
图说:设计学院师生作品
师生共绘校园战疫图景
设计学院的王宏卫老师也因本轮疫情“住校”了,这位擅长绘画的上海交大教职工送餐“天团”成员,在送餐和网课之外的时间,他的画笔总是描绘着校园里的战疫图景。
“在绘画教学中,无论是遵从内心的情感表达,还是面向公众的视觉传达,画作都需要对身边的事情有感知、有思考”,他把自己的画作也带进了本学期任教的《造型基础2》和《绘画基础》的云课堂。校园抗疫图鉴里樱花繁盛,“大白”速写定格欢笑与汗水……学生们也热情地投入创作,他们的作品也在网络热传开来,这些艺术作品对师长的感谢和对校园的深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