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李银 王一鸣 阮佳佳
时间:2022-03-24 10:22:16
Grid Screening,就是网格筛查。这对上海大学的国际学生而言,正是他们最近学到的一个疫情新词。3月以来,在上海大学封闭管理期间,从嘉定校区、宝山校区到延长校区,全校采取网格化管理,为数万留校师生提供各项服务和支撑保障,确保防疫工作有效开展。
天下一家,不仅本土学子成为守“沪”校园的芸芸志愿者,还有一群国际学生也主动担起“网格员”之责,体验着中国抗疫的“精准化”“精细化”。
带着吉他走访宿舍
“疫情以来的两年多,我一直在中国,亲身体会到中国政府为了疫情防控付出了多少,这一切让我们可以安全生活、安心学习。”乌兹别克斯坦籍的上大管理学院大四学生李硕(UMARALIEV OTABEK),一直都是个热心而乐观的小伙,平日里就经常帮助同学甚至老师。这轮疫情中,他也毫不犹豫加入了网格化志愿者的队伍中,他说, “中国也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好的朋友,我希望在中国需要的时候能做点什么。”
学校闭环以来,无论是分发抗疫物资、为小伙伴打包饭菜,还是手把手帮助国际学生解决“健康云”实名认证难的问题,以及进行核酸检测排队引导等等,随处可以看到他乐呵呵的样子。
考虑到语言障碍、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国际学生可能无法更好理解学校特殊时期的管理政策,他就与辅导员一起多次走进宿舍,面对面地向国际学生解释最新的疫情状况以及每个举措背后的意义。
有意思的是,他还会带着吉他走进同学们的宿舍,用美妙的音乐来舒缓同学们的压力。“这次是近距离参与中国的疫情防控管理,更理解了各项防疫措施;” 李硕带着信心说,“学校老师们都通宵达旦的,真的体会到了全体的不易,更需要众人拾柴、团结一心。”
放弃返家主动留校
韩国籍的经济学院大三本科生金度延(DO YEON KIM)有很多“头衔”:上海大学国际学生大使、上海大学韩国学生会会长、上海韩国留学生总联合会成员……而今,她又多了个身份——上海大学疫情防控“网格员”。
学校启动闭环管理时,金度延正在图书馆复习,准备迎接考试周。接到辅导员的电话,她第一时间投身学校防疫工作,与各国学生骨干一起建立联络机制,确保联系上每一位在上海大学就读的国际学生,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我觉得中国对新冠病毒的预防是非常迅速和彻底的,学校这样的做法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 她说,“相信我们采取这么有效的行动,一定会有好结果的。”
当日前宝山校区由封闭管理转入准封闭管理阶段,为了确保住宿同学能够顺利返回家中,金度延主动与各个社区联系,询问社区情况,帮助了许多语言交流不畅的同学。但她自己却放弃了返家的机会,主动留在校园和大家一起“战斗”。
她说:“我希望可以帮助到老师和更多的同学。虽然我也遇到一些生活上的不便。但是,老师和学校给予我们大量的帮助,让我们顺利地克服困难。同学和朋友间的相互鼓励,也让我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支持。”
做“领餐员”精细配送
校园封控期间,师生餐食全都统一打包代领。然而,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们因为饮食习惯不同、语言沟通不畅,偶尔也会拿错餐食。
墨西哥籍的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逸馨(PILAR MEJIA BUENFIL)在延长校区主动承担起“领餐员”的工作,每天认真统计国际学生们的用餐情况,为同学们精细分餐。
为了避免有些同学因为上课错过统计餐食的短信息,逸馨都会在认真核对每一个房间的信息后,再耐心地敲门等待,直到所有学生回复。她每次代领20多份餐食,不仅分好民族风味餐和普通餐,还要准确不落地送到各个同学的门口。细心的她说:“要避免其他同学可能在线上上课被打扰,更想让所有同学都吃饱饭。”
对于此次严格的防疫管控,逸馨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中国的防疫工作。她认为,不同于处在“躺平”模式的有些国家,大家都抱着侥幸心理,甚至聚会游玩不戴口罩,中国抗疫一直都不放松,这不仅因为中国人更多,也更难管控,事实上体现了政府在真正为公民的健康安全考虑,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
逸馨感慨道:“学校确认学生名单、上海确诊病例活动轨迹、中国公布确诊总数等,这都需要非常精细的工作。正是因为这些精细,才带来了中国人的整体健康安全。相比他们,我只是做了一点点‘精细’工作,尽一份力量,守护我的大学。”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