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2-04-26 10:14:57
疫情阻碍了我们的脚步,无法阻止的是一颗颗跃动向上的心。被“宅”在校园里、在宿舍里的学子们,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花式”过着各自的“云中”生活:线上学习、志愿服务、虚拟实验室、思政活动。老师们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为学生探索和研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思考‘不停歇’”……慢校园中,奋进的师生最从容;慢校园中,奋进的师生最闪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教授“逆行者”
科研抗疫收获多
特殊时期,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双聘PI(学术带头人)、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姜世勃教授,是众多逆行返校的老师之一。平时就喜欢待在实验室的姜老师说:“能住在办公室,是我最理想的选择。既完成封闭管理,又能工作抗疫,希望我们的高效广谱抗冠疫苗和药物早日造福人类!”
在给学生们上的一堂主题为“以不变应万变——高效广谱抗冠疫苗和药物防控现在和未来的新冠疫情”的在线讲座上,姜世勃详细介绍了团队今年在学术杂志《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的三篇论文。
在校期间,除了阅读文献、关注科研进展之外,姜世勃大多数时间都在和学生沟通。姜世勃说:“我主要是帮学生们改论文。”他自豪地表示,“我们在这段时间还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的成果将为全球应对现有或未来可能的包膜病毒感染提供思路。
学生开始足不出寝后,姜世勃主动提出帮助同学们做实验。同学们用手机视频告诉他样品的位置及如何设定检测仪器的参数。“在新冠疫情面前,本来就全年无休的姜老师直接住到了办公室,已经在小折叠床上睡了快一个月。”今年即将毕业的博士生蒲静说,“姜老师为了尽力延续大家前期的努力,主动帮我们做实验,同学们都非常感动。”
姜世勃老师帮封闭管理中的学生做实验
上海师范大学
他们的忙碌从未停歇
3月初疫情防控以来,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因为有这样一群兢兢业业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授们,同学们才能更安心学习,校园生活才能更淡定从容。
查清华教授:用中华传统文化激励学生
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坚持在办公桌“三尺讲台”带领学生读经典,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感悟中华诗词蕴含的家国情怀。从“黄河落天走东海”到“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吹面不寒杨柳风”到“铁马秋风大散关”,他通过导读、原文选、注、白话译、解读和延伸阅读等方式,坚持用诗词的力量感召学生,激励学生。这期间,查清华教授还推进与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落实与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LUCHIE研究所的学术合作;同新疆喀什六中校长一起,继续组织开展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文化润疆”系列项目,一刻不得闲。
肖胜雄教授:用忙碌的工作对抗疫情
忙碌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肖胜雄教授一个多月以来的校园生活日常。他坚持每天工作到深夜,对学生的论文进行修改,对前期的数据进行整理,对实验的进度进行调整,对后期的研究进行规划。他坚持每天检查实验室水、电、气、试剂安全,及时消除可能的隐患;定期以电话、微信、邮件、网络会议等方式“连线”学生,增强信心、指导学业、关心生活、疏导情绪。实验室价值超过千万的3台核磁共振仪是他的“牵挂”。他积极协调各方,完成液氮罐的校外校内搬运、消杀和液氮补充。“学校里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让自己忙碌也是对抗疫情的一种方式。惟愿疫情早日过去,大家可以重新起航。”他这样说。
乔永利教授:继续写好大豆科学研究的大文章
“每天,我们都要做大豆实验规划、水肥管理等一系列操作,这样才能培育出抗根腐病的高质量大豆新种质。”生命科学学院乔永利教授3月初以来扎根在实验室全神贯注地攻克大豆疫霉根腐基因难题,整理前期数据,思考研究问题,并结合实际科研推进大豆品种选育,为服务国家战略“大豆振兴计划”贡献力量。在夜晚经常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乔永利教授还主动承担起了学院其他实验室动植物养护、实验室安全守护的“杂事”。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留守校园的暖心老师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学院青年教师吕凤勇博士自3月4日起,始终选择留守奉贤校区与同学们一起,坚守科研育人不断线。
他全身心指导和带领在校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采集分析实验数据,解决遇到的科研难题;每周多次组织研究生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领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研究生们总说,“因为吕老师在,我们的校园封闭管理生活充满暖意和冲劲,能更加静下心来钻研科研,每次遇到科研上的困境,他总是细致深入地分析和讲解,还经常变着法地安慰开导,减轻疫情给大家带来的生活和心理冲击。”
吕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上海电机学院
不让疫情阻止科研前行的脚步
校园进入准封闭管理状态,面对教学困难,上海电机学院的老师们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坚持有序开展科研工作,用实际行动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姚晓东教授:转变科研形式,指导学生不停歇
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的姚晓东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高分子无铁芯永磁电机的研究工作,其团队研发的“高分子无铁芯永磁电机及控制”曾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获得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特等奖。
特殊时期,姚教授主动求变,将科研形式转变为思考、总结等内敛型形式,潜心考察梳理科研项目的思路、设计、依据、数据、意义及项目撰写布局等。他表示:正是因为从惯常的实验工作中抽离出来,自己发现了很多由于平时忙碌而疏忽掉的问题,对自身的科研现状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为研究生导师,姚晓东教授在学校实施校园准封闭后,仍要求同学们坚持多阅读文献,整理思路和数据,认真撰写论文。课题组每周的工作例会仍借助线上会议平台如期举行,每当同学们在永磁电机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姚教授都第一时间在线进行解答,为研究生们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
张海燕教授:家庭实验室,离校不离研
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的张海燕教授因地制宜,在疫情期间开启了一种“特别”的工作模式。为了居家后手上的科研项目不耽搁,张教授多方联系,将一些必要的且在短时间内有需求的软硬件暂移至家中,将客厅布置成临时实验室并全身心投入,最大限度实现了“离校不离研”。
张海燕教授的“家庭实验室”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师生助力抗疫出妙招
“同学,你的手机调亮点,阳光太强了我扫不上码”“你拿着手机别动,我这边没扫上码,再坚持下”……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开展的多轮次全员核酸检测中,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提示,一个小问题也在增加他们的辛劳。看到这一幕,建筑工程学院令永强老师动起了“小心思”,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
令老师说做就做,联系学院书记、辅导员及学生任子琦、武汶佳、王丹楠就地取材,做出了第一个“实验品”,并反复翻转“扫码箱”,用手机对光测试。反复改良,不断升级,在安静的教室内专心实验,制作出5个“量产版”供核酸使用。
次日清晨,学生任子琦、武汶佳和学生干部魏献法联系核酸检测登记员,并放置扫码点试用。扫码速度显著加快,切实提升了扫码工作的效率。据悉,当日核酸检测时间较之前缩短时长约1.5小时,在气温逐渐升高等情况下,极大的提升了检测效率。“这小发明真是太厉害了!”“大白”和师生们交口称赞,小小“扫码箱”得到防疫人员、志愿者们和参与核酸检测师生的一致好评。
别看这小小扫码箱,它们凝聚着师生的创意和思考,给校园的学习生活也带来了创新动力。
令永强老师和同学们制作的核酸检测扫码箱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
特殊教学方式让“云端课程”充满趣味
特殊时期,特殊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重新思考每一次的线上教学,找准教学基点,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顾阳老师教授的《单片机智能控制》,在教学前期就引入“流水灯”编程与实现,让同学感受到单片机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为使学生的感受更贴切,课堂引入仿真软件,将知识点融入具体的实施项目中,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通过仿真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单片机编程,把编完的程序下载到仿真软件里,去验证自己的编程结果。这不仅丰富了课程,让原本单一的课程充满了趣味性,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东方电影学院李国珍老师应用3D影棚模拟软件set.a.light 3D为学生演示实景影棚拍摄技巧,就像飞机驾驶模拟舱一样,还原实体影棚真实灯光拍摄技术,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以第一视角感受,使“云端课堂”充满了趣味性。
李国珍老师的 3D影棚模拟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