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时间:2022-05-05 13:53:41
面对疫情突袭,上海高校无数青年学子或化身“大白”“小蓝”,或发挥专业所长,凭借一腔热血、无畏勇气和非凡智慧,为所热爱的校园和城市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用行动践行青年担当,用汗水谱写青春赞歌!
跟着小育一起来看战“疫”中的青春力量吧。
“95后”博士生团队跑出战疫“加速度”
如何能快速确认铁岭社区近千名学生全部完成了当日的核酸检测?在日常核酸检测的人数统计工作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党员陈子璇发现,原有的“由同学们向楼层长汇报、楼层长汇总后向楼长汇报”的形式存在反馈不及时、统计过程耗时耗力的问题。
为此,陈子璇牵头相关骨干同学一起连夜开发了核酸扫码登记系统,制作了含有铁岭社区近千名学生基本信息的条形码——“同济大学铁岭社区临时电子证件”。在核酸检测现场,扫描学生手机端的条形码,管理软件对检测人数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对未及时检测的同学进行精准提醒,确保同学们“应检尽检、不落一人”。
同济大学博士生团队开发学生临时电子身份证
在连续进行十多次核酸检测后,如何及时收取铁岭社区同学的核酸截图成为困扰着各位楼层长的难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党员马腾敏锐捕捉到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巨大风险,连夜搭建程序,建立了铁岭路社区学生核酸检测结果档案,根据楼宇、楼层、学号一一对应,并且实现了随着每一次核酸检测自动更新。楼层长只需要在档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核对、查漏补缺即可。核酸个人信息库的搭建,在减少楼层长工作压力的同时,为铁岭路社区“应测尽测”工作提供了第二重保障。
“我在学校运送物资,也为家中父母线上抢菜!”
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曹凯强,3月20日返校进入闵行校区做志愿者,主要负责统计各楼宇防疫物资需求、搬运货物、教研块区各楼宇药品与生活用品的发放等。
为了落实块区内600位师生员工的物资需求,每次的发放他都要联系其本人,通话记录满满都是各单位学院的师生来电,以往用不完的通话额度现在还要另外续费。搬完大量物资回到办公室以后,曹凯强的手上磨出了茧,胳膊上有淤青,衣服也全都湿透了。但深夜刷刷朋友圈时看到同学们晒出的物资和盒饭,他会在心里默默地想:“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我搬运的。”这时候,他一天的疲惫也一扫而光,仿佛瞬间“回血”,第二天再次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志愿活动中。
为了最快规划出物资运送的最优路径,结合日复一日的物资发放实践,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认知地图”——
以取货点——大学生活动中心为起点,
停靠体健学院与生物站,
转战“音传美”,
抄小路,借道图书馆,
继而南下,人文、法商及外语,
抵达最南端办公楼;
向西南方向,河口及动物房,
然后北上,物理、信息与数学,
中途经化学、生科及资环,
抵达法学和校医院,
最后环绕,实验A、B、C、D楼,
圆满落脚光学大楼。
除了每天校内的工作,曹凯强父母所在社区实行封闭管理,他还要线上帮父母抢购物资。每天早上五点五十,他准时定好闹钟,起来“抢菜”。
回想这段特殊的生活,总有某些瞬间让他感动万分。只要人手不够,和晓晓师兄、李睿师兄、刘洋师兄都是一句“凯强,一楼我马上到”;还有“兄弟,水,接住”“兄弟,你下来歇会,我上去”……
曹凯强说:“这是一场有许多人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战役,这是一场我们终将胜利的战役。”
回乡支援当“大白” 发明“核酸腰带”
“大家请提前准备好二维码。”一个背后写着“做码找我”的“大白”在崇明庙镇的核酸检测现场忙碌着。他是上海体育学院学生姚俊磊,三月中旬,他主动报名参加了村委核酸筛查志愿服务工作,成为了庙镇第一位回乡支援的大学生。
维持集体核酸秩序、帮助不会操作的村民打印二维码是姚俊磊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为了方便大家识别,他在防护服背后写上了“做码找我”四个字:“他们看到就会一下子过来,穿上‘大白’后就意味着有更多人需要你的帮助。”
集体核酸结束后,稍作休整,姚俊磊便又要带着医生上门为不方便到核酸点的村民做核酸。由于人手紧缺,姚俊磊发明了“核酸腰带”——把塑料带系在腰上,再把物资或钉或缠地固定在上面。这样一来,虽然一个小分队只有一名医生和一个志愿者,也可以随身携带洗手液、试管等全部医用物品,还能方便医生随时消毒。
不上网课的日子,姚俊磊会去村委会参加志愿工作,一干就是十小时。每天结束后都十分疲惫,但姚俊磊说:“要有奉献精神,像我们身边党员一样,都是榜样。”一些同龄人在排队核酸时听出姚俊磊的声音,也跟随他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老人小孩多,就开辟绿色通道;村民不会找二维码,就把学校发的指南打印下来直接让他们扫……来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就这样,年轻的肩膀也逐渐扛起了重任。
退伍女兵寒冷雨夜不退缩
虽然本地学生可以申请居家,但上海电力大学的学生吴玥辰犹豫了。2020年疫情时她在部队服役,没能陪在家人身边始终是她的遗憾,而这次,她该何去何从?
“看着楼道里的党员同学自发为大家送饭、倒垃圾我很感动,作为一名退伍兵,更应该为同学们提供帮助。”于是吴玥辰决定留下来。得知辅导员招募核酸检测志愿者后,她立刻报了名,成了退伍兵志愿团队中唯一的一名女队员。
为了保证杨浦校区核酸检测正常运转,在每次检测的前一夜,吴玥辰和她的同学们都会提前去踩点,同时针对晴雨天制订不同的检测流程方案,而所有预案的最终敲定都需要在深夜重复演练很多遍。等到当天,他们还要在检测开始前一个小时到达,帮助工作人员摆放桌椅、划定围栏……
为了抗疫宣传语更生动,吴玥辰和队友们也绞尽脑汁。现在大家喇叭里听到的宣传语都是由吴玥辰录音的,战友们解释道:“她的声音总是那样亲切动听。”
女儿和父母共赴抗疫一线
在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毕业班学生严文雯便第一时间与父母一起投身于防疫一线工作。
严文雯的父亲是浦东机场的工作人员,在一线接待从国外飞回上海的大型客机。他每天两点一线,从宿舍区到工作区,吃住都在单位,有时甚至彻夜都要在飞行区作业,近两周都没有回过家。
3月底浦东新区实施封控起,严文雯的母亲就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由于封控时间延长,社区管控压力大幅增加,严文雯也在4月1日上岗,和母亲一样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
不同于母亲在小区门口管控人员出入的“常驻”岗位,严文雯的岗位有着更强的机动性,抗原自测盒的配送、对小区人员进行出入管控、生活物资的发放,只要一个电话打来,她就立即行动起来。接到核酸检测通知后,她便挨家挨户地上门通知居民。志愿工作虽辛苦,但她说:“我是一名预备党员,冲在一线是理所应当的。”
严文雯说:“由于各自的岗位不同,我们一家人已经有十几天没有同桌吃过饭了,但我一点都不后悔当时申请做志愿者的决定,并以此为荣。我们一家人就算不在一起,依然能拧成一股绳,尽力为防疫工作贡献力量。”
发挥专业所长,呵护“大白”安全
疫情以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校园内,广大师生志愿者挺身而出。如何保证“大白”们的安全?公共卫生学院学子紧急组建了一支志愿者个人防护培训团队,发挥专业所长,组建培训队伍、撰写防护手册、录制演示视频,成为志愿者们最安心的保障。
这支年轻而专业的队伍,核心成员或是曾参加过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接受过疾控中心老师的专业指导;或是曾经在机场实习,具备充足的采样等实践经验;又或是参与过多次校内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对校内志愿者工作的实际情况比较熟悉。团队从3月31日晚的8人,逐渐扩大至32人,其中党员比例占到60%以上。
为了让志愿者做到更加规范、安全地穿脱防护服,培训团队在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陆一涵、蒋露芳两位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最终完成了2000余字的《核酸检测志愿者个人防护推荐手册》。团队还摄制了易懂易学的演示视频。21级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研究生冯静源在舍友陈丹的帮助下完成了演示和拍摄;吴焓主动承担了视频后期制作的任务;结合视频和《推荐手册》的内容,研究生会宣传部杨若茹制作了推送内容发布在学院研究生会公众号“卫鸣”,便于大家学习。
穿脱防护服流程概要和重点提示
与此同时,团队组织了现场岗前现场培训和线上培训活动,共有460余人次参与,不仅覆盖了公共卫生学院各个专业多个年级,还有很多来自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的同学,不仅有大批枫林校区的志愿者,还有部分邯郸校区的志愿者,甚至校区周边的群众。
退伍士兵在抗疫一线闪光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与传播系的丰闵杰是一名学生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3月16日,得知学校国顺东路校区防疫等级升级后,丰闵杰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请战书,他说:“我要担当新时代使命责任,申请前往校园抗疫一线贡献青春力量!”
经学校批准,丰闵杰迅速与志愿队伍汇合,跨校区加入到一线防疫工作中,化身同学们的“快递员”“送饭员”“发型师”“巡逻员”。这些日子里,图书馆阅览室的桌子就是他每天入睡的简易床,白天志愿服务、晚上和老师们一起研讨防疫方案,每天战斗十几个小时。
4月3日,国顺东路校区进行全员抗原检测。检测试剂送达已是晚上,丰闵杰和所有志愿者一起分发试剂、给同学们讲解检测步骤,一直忙到凌晨两点。丰闵杰说:“虽然每天有爬不完的楼梯和走不尽的长廊,但是看到一扇扇宿舍门前同学们留言的感谢和支持,又让我充满了坚持的动力。”
“红马甲”志愿者用脚步丈量校园
3月18日凌晨2:30,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校学生会志愿者部部长张景博在一通电话中匆忙起床,穿过夜色来到学生会办公室。一个个电话、一遍遍询问,早上6点,98名应急储备志愿者集结完毕。食堂与宿舍楼之间、宿舍楼与宿舍楼之间,他率领着“红马甲”志愿者用脚步丈量校园,形成“校园配餐链”。
封闭管理期间,张景博作为核酸检测志愿者总负责人,从志愿者招募、培训、定人定岗、台账记录、工作总结,事无巨细......他的身影穿梭在帐篷搬运、现场布置、人员统筹和现场服务中,风雨无阻,但他从未觉得工作枯燥、厌烦。
在父母眼里,“00后”还只是一群孩子,可是在疫情面前,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和奉献。张景博抗疫志愿服务时长已超过120小时,他表示:“虽然是本地生,但在学校封闭管理后,作为储备志愿者的一员,我还是选择留在学校。和所有志愿者一样,我做了自己想做的和能做的事情,让我在享受上海这座城市带来的幸福的同时,也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封闭管理期间,配送一日三餐
搬运帐篷,做好核酸检测现场环境布置工作
用青春奉献创造美好
3月7日至今,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21无人机1班的共青团员茅译文穿上“大白”服装,始终战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他结合在校全员核酸时的志愿者经验,与居委、物业、党员志愿者们一起支帐篷、划通道、维护秩序,帮助老年人扫码登记……这些日子,经历了春暖花开的艳阳高照,感受到了春寒料峭的大风大雨。他说:“每次志愿服务的时候,虽然很累,但是内心很暖。只要坚持,美好的事情将如约而至。”
居家学习的21会计2班的钱子豪收到号召后,积极加入当地民兵志愿者行列。他每天五点半起床,六点准时到达岗位,在缓冲区接收生活物资、对快递进行消杀、配送防疫物资。保障金水湖居民核酸检测现场有序进行,助力约六千名居民核酸检测顺利开展。
尽自己所能传递温暖
3月31日晚上十点,看到有人在志愿者群里发了有孕妇肚子痛的消息,正在社区做志愿者的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黄越华同学立马动身上楼,配合检查并将孕妇送下楼与民警一同前往医院,帮助孕妇及时得到救助。
黄越华是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护理6班学生,他不仅是一名退伍军人,还是护理学院党总支学生支部的预备党员,2022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疫情发生后,即将毕业的他积极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尽自己所能,传递着温暖,贡献着力量。他说:“作为一名预备党员,需要我的时候应该主动站出来担起责任;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我也要做到退伍不褪色。我相信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疫情终究会散去,胜利必定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