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蔡冬清:“三粒种子”中的“三农”情怀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蔡冬清

时间:2022-08-05 10:37:35


在东华大学,有这样一位老师

一直心系“三农”问题

他就是环境学院研究员蔡冬清

通过蔡老师关于心中“三粒种子”的自述

一起聆听他的“三农”故事

感受他的“三农”情怀

……

image.png

蔡冬青(右二)在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我家在农村,从小就深知农民的艰辛与不易,想着长大以后一定要干点事儿,让农民轻松一些、农村美丽一些、农业高产一些。小时候的三段生活记忆,像三粒种子埋在我心底,如今已陆续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并不断长成参天大树。

第1粒种子

让庄稼吃一顿“饭”管半年

记得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早晨5点钟就常常被爸爸叫醒下地给庄稼施肥,我又困又烦躁,满是不情愿。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需要经常施肥?”爸爸说:“肥料就像庄稼的‘饭’,‘吃’一顿只管一两个月,所以要常常给它‘吃饭’,否则庄稼‘饿’了,收的粮食就少了,咱们就得挨饿了。”

当时我就想,庄稼的生长期多数是半年以内,要是能发明一种肥料让庄稼“吃”一顿管半年,农民就不用这样辛苦劳作了。

这粒种子深深埋在我心里,等到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终于发芽了。有一次我吃完螃蟹,看到垃圾桶中多了一大堆螃蟹壳,心想如果能利用起来该多好。

于是我就开始做实验,发现螃蟹壳含有大量壳聚糖,加到化肥中可以控制化肥流失,提高养分利用率和持效期。

我将这个发现向我的导师余增亮研究员汇报,他非常激动,并指导我经过上千次试验终于研发出了控失化肥,实现一次施肥不用追肥(俗称“一炮轰”)。

image.png

在宁夏海原县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在试验遇到挫折时,余老师经常给我鼓劲打气,并常教导我说,做农业科研要处处想着农民,咱们一定要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

经过团队三年不懈奋斗,该技术于2007年实现转化,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家企业量产,累计推广3亿余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亿元以上,占全国缓释肥市场25%左右,降低化肥用量20%。

化肥控失剂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获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二等奖。现在,这粒种子已经枝繁叶茂,我小时候的“让庄稼吃一顿‘饭’管半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为了推广应用,我们与中科院微生物所仲乃琴研究员团队一年二十余次往返于内蒙古商都、宁夏西吉、海原、固原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技术示范和培训,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使用技术。

不知不觉中,大家养成了一个习惯:半个月不下地浑身不舒服,一到田里就莫名的兴奋。我越来越坚信,搞生态农业、服务三农就是自己的使命。

2020年,在学校与学院党委的支持下,我们为东华大学对口扶贫县——云南盐津县,赠送价值1.5万元的3吨肥料增效剂,在猕猴桃、茶叶、玉米上共示范500亩,结果表明:该技术累计节约肥料2.5吨,增收10.2万元,为盐津县科技扶贫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image.png

控失肥在盐津县示范助力科技扶贫

同时,我录制完成《农业环保理念与农药合理利用技术》《农业生产前沿与肥料增效技术》《农业污染防治与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3节云课堂,对盐津县农业管理部门领导、新型职业农民、大户和农户等200余人开展技术培训,有效普及了先进绿色农业科技理念和技术,并进一步保障该技术示范效果。

第2粒种子

农民不再农药中毒

在一个盛夏的傍晚,我看到刚从地里回来的叔叔脸色发青、浑身发抖,爸爸看到他背上的农药喷雾器顿时明白是农药中毒了,于是抓紧送医抢救才最终脱险。

每年夏天,我们村都有发生多次这种情况。我问爸爸:“既然那么多人会中毒,为什么还要三天两头打药呢?”。爸爸说:“如果不打药,庄稼会生虫和病,就长不好。如果刚打完药就下雨,药就被冲跑了,还得再打。”

于是我就想,如果有一种农药不怕风吹雨淋,庄稼“一辈子”就打一次药就好了,农民伯伯也不会因喷洒农药而中毒了。这第二粒种子深深埋在我心底,等到我在中科院工作评上副研究员的时候终于发芽了。

我们团队利用螃蟹壳和纳米黏土作为原料,经过大量摸索和试验,研制出一种活性功能纳米材料,发现其可以有效提高农药附着力,减少流失30%以上,将持效期提升1-2倍,不仅能显著降低农药用量和次数,而且环保。

image.png

在宁夏海原县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该技术在2014年实现产业化,产品被巴斯夫等农药企业采用,截至目前已累计在国内推广5000余万亩,可降低农药用量20%以上,节约农药5000吨以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有效缓解了农药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

该技术荣获2019年度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一等奖、2018年度宁夏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度“孟加拉国农业奖”(国家级)及2016年度中国农药协会颁发的“减施增效植物健康产品贡献奖”。

这项工作为实施农药减施增效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如今,这第二粒种子也已长成大树,我小时候的“农民不再农药中毒”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在宁夏农垦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试验时,有个农民见到我们非常激动,他说:“蔡教授,您可来了,那个‘面面’效果可好了,我都舍不得用,每次就捏一小簇混在农药里面,我二十天打一次药,比别人七天打一次药的功效还要好,太谢谢你们了!”

image.png

在宁夏银川市平吉堡试验基地与农户交流

这个“面面”就是农药控失剂。每次我看到农民幸福的微笑,我就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他们让我觉得我选择这条路虽然艰辛但走对了,“农民的微笑就是我的Nature”。

第3粒种子

牛粪变肥料的“魔法药剂”

记得小时候,我家养了一头牛,每隔一周左右就要帮着爸爸把牛粪铲到院子外面堆起来,并每隔半个月左右翻抛一次,如果遇到雨天,还要盖上塑料皮,经过大概半年才能把这些牛粪变成肥料还田。

每次铲粪、翻粪我都极不情愿,因为它又臭又累。我问爸爸:“为什么牛粪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变成肥料?”爸爸说:“牛粪要靠细菌发酵才能变成肥料,而这个过程就是漫长的。”

我在想,如果有一种“魔法药剂”加到牛粪中一个小时就变成肥料了,那该多好啊。于是这第三粒种子也默默地种在我心田,直到2020年终于发芽了。

在学校和学院的关怀下,我们团队风雨兼程、齐心协力,经过数千次失败和数十次不眠之夜,终于研发出“魔法药剂”—一小时纳米快速腐熟剂。

该技术添加到畜禽粪污中,通过独特的分子剪切效应,可快速将畜禽粪污中有机大分子转化为黄腐酸、氨基酸等小分子,1分钟除臭,10分钟温度升至80-90摄氏度,1小时完成腐熟,从而制备高活性有机肥。

重要的是,该技术可有效消除畜禽粪污四大害,100%降解抗生素,100%钝化重金属。该有机肥较传统有机肥使作物增产10-20%。

image.png

在安徽丰原集团转化落地并建成10万吨有机肥生产线

我们还研发出快速腐熟反应器,构建了“智能装备+快速腐熟”绿色新工艺,节约生产用工70%。该技术已获4项发明专利,并以普通许可的方式授权安徽丰原集团和潍坊助农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公司使用,现已建成10万吨级有机肥生产线。

目前,该成果已申报2021年科技部颠覆性新技术,有望将有机肥生产工艺从“慢臭粗”的生物堆肥引向“快好细”,促进有机肥产业集约化、智能化、装备化和绿色化,为解决我国养殖业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有效支撑乡村振兴和双碳战略。

今天,这第三粒种子也变成了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我小时候的“牛粪变肥料的‘魔法药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在项目转化实施过程中,山东省畜牧总站一行来访考察,一致认为该技术与现有堆肥方式相比,具有快速、灵活、节省场地人工、所生产有机肥黄腐酸高等优势,可有效解决传统畜禽粪污堆肥存在的周期长、臭味大、无害化程度低三大关键瓶颈问题,是一项变革性技术。

同时,与会领导就该技术提出了在昌邑打造可复制推广样板的有益建议,为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image.png

现场讲解畜禽粪污快速腐熟技术

因为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为养殖场,要天天和畜禽粪污打交道,如果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兴趣,是很难坚持下来。但也许这就是我的使命,我常常自诩为“视粪土如金钱”的“粪青”,因此每次到养殖场都很兴奋,并不觉得难受,就像到田地里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事一同到潍坊市一家养鸡场调研,看到鸡粪立马用手去抓,并兴奋地说:“这个鸡粪含水量大概70%,正适合!”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在推进“双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大学老师,我深感时不我待,要只争朝夕,不断地在心田埋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让它们有朝一日发芽、开花、结果,把论文认认真真地写在祖国大地上,为解决国家在农业和环境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难题贡献一份力量。

文/蔡冬清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