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代表委员从发展“出题” 为策源“解题”

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

时间:2024-01-25 15:25:21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会上,从大科学装置到基础研究,从成果转化加速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代表委员们围绕难点堵点纷纷出题,也为破局解题汇聚智慧、建言献策。

在上海,围绕光子、生命、人工智能等领域,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多达20个。但在实际使用中企业用户往往低于10%,如何用好这些原始创新的“利器”?

今年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中心主任刘志,提交了一份《关于提升大科学装置对产业支撑作用》的建议。他建议,应该针对长期共性问题,部署产业建制化研究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既支撑产业发展,又提升科研实力。

大科学装置怎么用? 校企共建开辟绿色通道

同样是想发挥好大科学装置的助推作用,市政协委员周立旻、韩志强、潘祺提出了《关于充分挖掘上海大科学装置设施潜能,为青年科技人才开辟使用特区支撑开展原创性科研的提案》。委员们建议,可以适当为青年科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特别是在他们的创新创造力高峰期。

基础研究薪酬体制怎么改? “托底不限高”护航“十年磨一剑”

支持科研人才成长,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解题”。

市人大代表、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严伟就指出,相比同级别其他类型科研人员,基础研究人员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没有足够的保障,又如何能让科研人员安心扎根?对此,他建议,应当探索建立“托底不限高”的年薪制,以保障性的薪酬托住“甘坐冷板凳”的研究定力,用不限高的奖励激发原创性、颠覆性的科研热情。

科技成果快车道怎么建? 专门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科学研究没有快车道,但成果转化可以有加速度。

从实验室到流水线的“最后一公里”怎么走,一直是困扰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不少代表委员表示,专门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做,让科学家能心无旁骛投入到创新策源当中。

拔尖创新人才怎么教?纵向贯通横向交叉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成,还需要更多人的接续努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把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写入其中。代表委员们表示,既要在纵向上探索大中小学贯通培养,也要在横向上打破专业壁垒力求学科交叉,期待能让更多的科创“后备军”脱颖而出,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举报电话:021-33393531    举报邮箱:shedunews@126.com
关于我们  |  资源库  |  版权声明
沪ICP备10006389号-10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037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