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电视台
时间:2024-03-11 09:39:39
清华大学探索工作日校园开放,复旦大学宣布优化进校措施,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多所高校公布校园开放新政,引发社会热议,也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走进校园,社会公众可以共享怎样的大学资源?打开大门后,又该如何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起来看。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今年提交了4份提案,其中一份就是《关于促进大学校园开放,实现大学与社会双向奔赴的提案》。朱同玉表示,大学作为科研高地、人才培养高地和文化高地,是市民百姓特别关心关切的,这是很高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期待。
朱同玉 全国政协委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就在两会前夕,复旦大学宣布优化进校措施:3月1日起,社会公众进复旦大学可直接刷居民身份证。对于这项“不谋而合”的新政,朱同玉也送上点赞。
校园开放如何深层推进?多维度共享学术文艺资源
推进校园开放究竟有怎样的意义?严仲毅是复旦大学大一新生,也是三年前首期复旦大学周末学堂的学员。在当时校园开放普遍按下“暂停键”的背景下,复旦在周末开设面向高中生的通识课程,让当时还是高一的严仲毅等人,有了提前体验大学生活的机会。
严仲毅 复旦大学2023级自然科学试验班学生
同样是首期学员,刘烨也是通过周末学堂坚定了自己学医的志向。刘烨告诉记者,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张文宏为大家上的一节课,课上张文宏说:“如果你以后要当一个医生,你一定要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定要会负责任。”这句话成为了刘烨对自己的一个长久要求。
刘烨 复旦大学202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
3月3日,新一期复旦大学周末学堂开放选课,1260个名额再创新高。而在选课前,严仲毅专门在朋友圈转发这一消息。
过来人们也寄语学弟学妹,在课堂之外,多去漫步校园,看看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多姿多彩的美景。
通过开放课程师资,大学文化浸润学生成长。而面向更多公众的需求,不少高校也在探索更多维度的资源共享。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原定的2月1日展出结束的“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延期到了3月15日。因为这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的展览,每天2000个预约名额供不应求。
有感于大众的参观热情,展览还上新了12件雕塑作品。从服务师生教学研究,到打开大门共赏艺术,大学资源不必“养在深闺人未识”,也可以有更多的天地去施展。
段勇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
分类分级打开大门 多方合作破解“管理焦虑”
在校园开放加大力度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担忧,教学秩序如何管理、校园安全如何维护?对此,两会上不少委员也提到,校园开放并不是“一开了之”,应当明确开放对象、范围和时间等规范,分类分级、层次推进。
朱同玉 全国政协委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委员们也表示,大学校门的“开”与“不开”,不应也不能止步于“管理焦虑”。而要消解焦虑,更需要多方合力。相关部门给予评估支持,大学院校定期动态调整,社会公众也要理解守序,才能真正推进大学与社会的“双向奔赴”。
汪小帆 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