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作者:吴振东
时间:2024-03-15 16:17:30
一位是积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学习、宣传、研究的政治学者,一位是来自这一重大理念首提地、长期耕耘社区治理一线的“小巷总理”——在同济大学,上海市政治学会名誉会长桑玉成,与上海长宁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共同走上了思政课讲台,他们以理论总结实践,用“故事”说清“道理”,同学们目光炯炯,听得入神。
这是上海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小小样本。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5年来,上海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深入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持续推进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带着热气”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020年12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召开2020年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大备课教师大培训教学大比武示范大巡讲。 (受访单位供图)
夯实课堂“主阵地”
“在这个跃变时期,我们要有高度的敏感和预见性”。
3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褚君浩,面向本科生首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题目是《在科技探索中成长》。一个半小时的授课,从脑机接口到Sora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再到AI革命,褚君浩以个人的传奇经历,将国家发展、科学探索、个人成长成才相结合,凝练而深刻,风趣又幽默,掌声不断在课堂上响起。
现场听课后,2023级自然科学试验班学生陈品羽有些激动:“在自然科学领域,大量的定理、公式中找不到中国人的名字,禇院士将遗憾转为动力,努力跻身红外物理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这激励我在本科阶段培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未来融入科技潮流,做系统研究,脚踏实地。”
这正是思政大课设计的目的——围绕学生立德成才规律,汇聚配置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点燃年轻人学习探究、奋斗成才的内心之火。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目的和关键,在于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教育部下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中,上海承担了11项先行试点任务,改革成果持续涌现。
自2019年秋季学期始,上海以全市15家示范马院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至2022年实现全市高校本专科生全覆盖;通过明确课程开设、学时学分、教材使用、教师队伍等关键要素和环节,“概论”课程建设的“上海样本”已初步形成。同时,经过探索实践,上海逐步打造了“‘新思想概论课’+‘专论课’+‘个论课’+‘中国系列’课程”金字塔形课程群体系。
2020年9月,“体育中国”思政课在上海大学开讲。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上海大学选课季,能容纳近80人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常常一课难求。多年来,从“创新中国”到“创业人生”,再到“时代音画”“光影中国”……“中国课”在校内开一门火一门,“蹭课族”席地而坐的景象并不鲜见。
告别“单兵作战”,让文、商、史、学、医等各领域学科带头人与思政课教师联袂授课,并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教研,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肇始于上海大学的创新举措如今已成为一项重要机制:通过建立市、区、校三级备课体系,常态化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广大思政课教师有了专业成长的新平台,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画好育人“同心圆”
如同“溶盐入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上海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先后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领航计划、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通过最近两轮支持建设,课程思政改革已在全市高校二级学院全面扎根,形成示范课程507门、教学名师117名、课程示范团队325个。上海持续开展课程思政骨干教师专题培训,并在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工作中凸显课程思政要求,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2021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吴冠军与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周凯在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动教学。 (受访单位供图)
在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主讲公共选修课“科学与文化”,寄望青年学子把现代科学与中华文化相融合,投身科创实践;顾祥林教授负责研究生课程“工程伦理”,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工程伦理和道德,意识到工程师所肩负的社会使命……5年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由专业课程向专业课程链、示范专业、学院及大类延伸,各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在青年心中厚植爱国之情和强国报国之志。
打开大门,融入时代大潮和火热生活,思政教育正从“独唱”向“合唱”转变。目前,上海已遴选建设4个“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5个重点试验区、10所重点试验高校。其中,整体试验区实行“1+1+N”模式,即1所高校牵头和1个行政区(或临港新片区等功能区)联合申报,若干个单位共同参与,围绕“‘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等进行综合改革;重点试验区、重点试验高校由区教育局、高校单独申报,分别聚焦若干重点建设任务集中攻关。
“大思政课”是行走的课,也是实践、体验的课。寒暑假期里,华东理工大学青马工程“领航班”学员或参与“年味说发展”行动,记录家乡的变革与活力;或前往山区、农村,以专业所学寻找赋能乡村振兴的产业“良方”。“这些课程和活动让我在实践中知国情、明社情、长才干,也更加坚定了未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第一期“领航班”学员彭施宇说。
培养更多“大先生”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翻开东华大学思政课授课教师名录,其中不仅有校党政领导,还有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相关行业的翘楚和青年才俊。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队伍培养、丰富培养资源、促进队伍成长等多维度、系统化推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2023年3月,上海高校“开学第一堂思政课”集体备课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行动展示活动上,同济大学教师许家烨作教学展示。 (受访单位供图)
上海市教委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上海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人数增长近50%。同时,连续6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评选中青年拔尖人才100人;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的达12人次。
一系列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扩容”“提质”的机制也已建立,包括支持部分高校探索相关学科优秀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转任专职思政课教师;实施“引智讲学计划”,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思政课兼职教师制度,邀请党校、社科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突出实践导向,支持思政课教师在国内进行考察调研;实施“实践熔炉”成长计划,选派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党政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等。
2023年7月,复旦大学组织教师社会实践团,围绕“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实践”“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实践”“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三个方向,赴浙江义乌、云南永平、福建宁德等地考察学习,进一步提升国情认识,增强使命担当。在义乌,实践团感受乡村振兴成果,了解“一带一路”枢纽站建设,回望老校长陈望道的革命生涯和成长历程,并座谈分享考察所得。“国情考察也是‘信仰之路’,让我们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伟大实践的过程中汲取了养分、丰富了思想。”一位实践团教师说。
为助力好教师更多涌现,上海近年还推动建立与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指导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率先开展探索,在思政课教师评价中进一步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通过设立大中小学思政教师专项岗位津贴,丰富专业发展培养路径等方式,上海思政课教师激励保障显著提升,使命感与职业荣誉感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