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大力量,奏响大合唱!同济大学着力构建“大思政”格局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时间:2024-03-18 13:39:27

3月9日,来自全国30余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近20家红色场馆的专家学者齐聚同济大学,共话如何善用红色资源上好“大思政课”、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元融合:革命文物+大思政课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全国百馆百校百场讲坛”改版启动。这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同济大学联合常州大学和全国馆校合作联盟共同举办的重要活动。

五年来,同济大学集全校之力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切实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筑起思政教育的“四梁八柱”,支撑立德树人宏伟大厦,共同奏响育人大合唱。

筑牢主阵地,内外大协同

“建设交通强国,是走‘中国道路’的重要支撑,希望同学们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人工智能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希望同学们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郑庆华分别面向全校本科生主讲同济特色思政课“中国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确定为首个自设一级学科博士点,校党委书记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校领导班子带头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同济大学举全校之力办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重点优先支持思政课改革创新和精品课程建设。

打造具有同济特色的“1+4+1+N”思政课程群。创新开设思政课选修性必修课和选修课,推进课程多形态建设,开发线下线上互动、课内课外结合、理论实践交融的课程形态和精品课程链。在全国高校率先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形成同济特色,并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重点课程5门、上海市思政课金课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近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公布20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单,遵义会议纪念馆与同济大学共建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列其中。不久前,馆校共同打造的项目《校馆耦合 协同育人——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的“同济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这是同济大学积极联动红色场馆资源,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又一积极行动。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到火热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中国中车、上海龙华烈士陵园……2023年,同济大学与20余家单位签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大思政课”不断增添优质资源。“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联动,能极大增进青年学生对思政课所学理论的认知认同,增强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说。

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提地杨浦滨江,留下了同济师生现场踏访研学的足迹。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杨浦滨江岸线上9间各具特色的“人人屋”党群服务站驻足学习,举办杨浦滨江党史研学班、设计杨浦滨江红色文化研学路线图、组建“人民城市”红色秀带青年调查研究团……同济大学首开特色思政课“人民城市导论”,组建了阵容强大的跨学科教学团队,构建“沉浸式阅读分享、互动式研学宣讲、情景式文旅体验”“三位一体”的学习体系。

抓好队伍建设,思政课常讲常新。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学科、课程责任教授岗,着力加大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制,各教研室主任牵头,提炼教学要点、打磨教学专题,挖掘实践素材、编撰教学案例,集体研讨、共同制作教学课件,形成共享的教辅体系。先后获得教育部教学标兵、教学能手称号各1人,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一等奖各1人,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大比武特等奖2人、一等奖5人。

不懈探索,打造思政品牌。连续9年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使命与担当”社会实践与创新竞赛,年均报名参赛人数2000人以上,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示范项目。师生角色互换,2022年起举办“济时开讲”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2019年4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员牵头组建了“理论+”学生宣讲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至今共开展校内外宣讲300余场,听众累计近1.7万人次。

协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学校按照阶段性思政教育目标要求,组织大学和附属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形成了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教育序列。

门门讲思政,深耕责任田

汪品先院士再度开讲公共选修课“科学与文化”,寄望青年学子将现代科学与华夏文化相融合,勇于投身科学创新实践;郑时龄院士负责的本科生课程“建筑评论”,将思政与党史、城市史、建筑史有机融汇进课堂,引导学生利用批评理论客观、科学、艺术和全面地对建筑师及其作品作出评价;顾祥林教授负责的研究生课程“工程伦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工程伦理和道德,意识到工程师所肩负的社会使命……一个个课堂,有“知”,更有“情”、有“思政味”。

5年来,同济大学在继续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同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中的育人元素,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升级,由专业课程向专业课程链、示范专业、学院及大类延伸。各专业教师自觉将育人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在向学子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厚植爱国之情和强国报国之志。

示范引领,全面覆盖。学校已择优遴选资助建设41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本科生332门、研究生82门)、31个专业课程链及6个示范专业;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高校,重点建设5个课程思政领航学院、13支特色改革领航团队、93门精品改革领航课程;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9项。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实现了“课程思政”全覆盖,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示范案例和教学成果。

2021年6月,同济大学获批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积极响应,率先探索示范。继2020年发布了国内首部针对专业门类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后,联合数十家兄弟高校成立的“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入选全国10家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单位。已出版2本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集,近4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上线,累计学习人数超50万人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入选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建设项目。

人人齐发力,处处皆课堂

图书漂流、爱心咖啡、自助打印、“五感”沉浸式体验……不久前,同济大学西南九楼“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中心启动,由学生担任社区主理人,全校协同打造“青春会客厅”,吸引了大批学生纷纷来此打卡。这是同济大学进一步强化学生社区育人功能的新探索,也是学校自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十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以来,大力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

党团活动室、传统文化工作室、自习室、爱心屋、健身房、心语屋、洗衣房、浴室、自助厨房、驻楼导师工作站……小社区有大作为,“9+1”项功能房赋能学生社区空间,单一化生活空间已化身为全景式育人场域,社区空间成为一个个无声的思政课堂。202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学生社区综合育人平台建设”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

校领导、知名教授、专任教师纷纷进驻学生社区,与学子促膝谈心,分享过来人的经验,为学生解疑释惑、指点迷津。这就是学校自2019年10月起在本科生社区中全面首推的“驻楼导师工作站”,即“9+1”中的“1”。已实现学生社区驻楼导师工作站全覆盖,截至2023年底,开展社区讲堂、学术沙龙、成长问诊和师生对话等驻楼活动1170余场,覆盖学生27000余人次。

从“试点”迈向“示范”,“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果遍地生花。2021年,学校已分三批实现试点工作在31个学院全覆盖,各学院积极探索院系育人育才和党建工作对接融合、党建带团建的新模式。如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牵手浙江黄岩共建党建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在乡村中研究乡村振兴。已遴选22个学院开启 “三全育人”示范学院创建工作。

“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如何构建?学校33个职能部门一齐行动起来,积极挖掘自身各个岗位的育人资源,逐步形成一个部门协调、多部门协同的“1+N”“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模式。

全体同济人纷纷加入到育人的队列中。土木工程学院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共同育人机制,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项目制等方式选聘优秀教师,在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与成果运用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设立450平米的协同育人集中办公区,实现本研学工、教务、学生创新基地集中办公,打破工作壁垒。艺术与传媒学院精心打造《国之英豪》《铸诗成剑》等系列原创校史剧,绽放校园舞台,教育、感染了一届届观剧学生。同济后勤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创设“上海老克勒点心”烹饪制作、“护绿小卫士”环境巡查、邂逅“小鲜肉”多肉盆栽等系列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 “学一技之长、享劳动之乐、品生活之美”……

不久前,同济大学推出人文社科大讲堂“国豪讲坛”,邀请海内外各界名师大家为学子作高端人文讲座,启智润心……

学校供稿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