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钱俊妮
时间:2024-03-22 15:03:15
“在长乐路追寻烈士李白的英雄往事,了解蓝印花布的海派文化,感受青年群体的潮流文化......通过这些上海历史文化的缩影,我们更为深切地体悟了上海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近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从经典中来,到实践中去”——“概论”课程实践研究成果展示活动中,组长徐亦辰与大家热切分享了她与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的优秀实践研究成果,她感慨地说,通过这样的第二课堂实践,大家对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真正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且话题多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切入,真正让思政课更“鲜活”起来。
创新“陪练”
让思政课“鲜活”起来
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思政课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是近年来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有力举措——越来越多上外学子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根据年级的不同分类施策,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观察”及“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等主题自主开展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致力于实现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的同步提升,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对于徐亦辰与同学们来说,来自老师们的细致指导并未止步于传统课堂,而是全过程式地覆盖在“马拉松”全程里——经典阅读的“概论”课堂上,课外实践的小组辅导中,思维火花迸发的总结提炼里,精彩纷呈的展示课点评上......可以说,他们拥有的不仅是一节课堂上的老师,而是一个时刻陪伴的“教练”。
不同于传统的案例式、专题式等教学模式,上外创新的“陪练式”教学模式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一体化,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学习模块设置成相应的评价指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第一课堂评价与第二课堂评价一体化,充分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作用,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近年来,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学校“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以“陪练式”教学模式牵动思政课系统性改革,取得一系列实践成果。
赋能中国表达
打造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双语思政课
“以前跟外国友人交流,发现很多熟悉的词汇找不到合适的表达。上学期刚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跟同学们一起读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了解一些专有名词的英文形式,感觉很有收获。这让我不仅对专业词汇的英文翻译更熟悉,显著提高自己英语口语和阅读的水平,还能通过不同语言的解读加深对原著内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祁源表示。
把语言教学与思政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也是上外创新“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其目标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全球话语能力。早在2021年,上外就推出党史学习教育英文系列讲座,来自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贸、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气教师,走进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开展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传播、法律、生态文明等领域主题的英文讲座,突出国际比较视角,覆盖学校3000余位学生。师生一起用英文讲党史、辨析外媒误读报道……通过这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要让这些未来的新生力量能够向世界“解释中国”,在国际传播中潜移默化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
正因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陪练式”教学创新思政课双语教学探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概况”两门全英文课程, 开设全英文微信公众号“CPC Review”传播新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运用准确生动的案例和故事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奠基,学理性阐述“中国道路的大道理”和“中国故事的大智慧”,强化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海外传播。
作为上海高校“百个学生样板党支部”、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之一,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党支部成为了上外学生理论宣讲团的主力,成员们把“向‘上’演‘译’鲜活理论,向‘外’发出青年之声”作为宗旨,着力以多语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他们深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企业园区、街道社区、乡村、中小学等开展240余场宣讲活动,覆盖人群共计40余万人次。
他们的原创课程往往独具外国语学校特色,用国际理解的话语诠释中国故事。比如课程“言为津梁:中国智慧的海外传播”就是从历史上我国领导人的“出圈”金句出发,通过讲述这些金句背后的翻译巧思,揭示了中国智慧在国际上的传播故事,通过巧妙的外译方式将中国领导人在外交、改革、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独到见解传递给国际听众,为全球观众呈现出一幅充满中国智慧的多彩画卷。
以机制改革促提升
让思政课真正“立德树人”
优秀的育人成果,离不开环环相扣的培养过程。为了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学校重点组织了包含学术讲座、集体备课会、教学展示经验分享、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展示、公开课等形式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系列活动。
自2019年秋季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来,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教学研究机构设置,分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与世界”六个课程中心,实现跨中心师资流动,促进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横向联通。此外,学院增设了二级学科点基层党组织,党支部书记既是基层党建带头人也是学科建设带头人,通过发挥“双带头人”作用,以党建引领学科建设,实现基层党建与学科建设的双融双促。
近五年来,上外不断培育思政金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均获上海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与法治”获上海市思政课“金课”荣誉,另有三门课程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立项,多位老师获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案例荣誉,整体思政课课程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学校注重增加多样化思政课程供给,增设了包括“习近平外交思想”“伦理学与道德比较研究”“现代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等多门研究生通识选修、多元选修课程,增设“中国文化史导论”“近现代上海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等9门“四史”类课程。
“如何让传统思政课越上越新,如何让创新理论越学越活?”这是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创新“大思政课”教学模式过程中持续思考的问题。立足上外人才培养目标,期待未来更多有力举措与创新探索的推出,使得思政课真正发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
文/钱俊妮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