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细落小落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上海这样做……

来源:第一教育

作者:白羽

时间:2024-05-28 09:00:00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

聚焦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战略部署,上海教育系统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化学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将校内外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引导广大学生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从科学家精神,到红医精神;从雷锋精神,到非遗文化,申城学校因校制宜打造特色品牌,以文化人,增强育人“张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馆校合作“因材施教”,为大中小不同学段设计思政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弘扬科学家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在深入开展6.2万余件(套)文物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以科学家纪念馆红色文化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编研并推出《钱学森精神读本》《羁绊与归来:钱学森回国历程(1950—1955)》《听馆长讲钱学森故事》等面向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读物,并配套推出线上线下教育课程资源。

同时,“钱馆”结合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培养目标,采用馆校合作的方式,聚焦人才培养、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设计推出“钱学森与中国科技事业”“机器的征途—空天科技”“钱学森与中国航天”“寻访‘科学家精神’博物馆‘大思政课’”“加速,起飞了”等思政课程,为15所大中小学校提供服务。

大学生现场教学课程

“钱馆”依托场馆、课程、师资、藏品等资源,推出全国首个以“博物馆+大思政课”为主题的综合性思政教学体验空间——“学森·思政讲堂”,集合思政教室、思政图书室、思政备课室、思政工作室和思政资源库五大功能,既对教师敞开大门,也为学校提供了一整套“博物馆+大思政课”解决方案。

打造“情境课堂”,“钱馆”还推出原创诗剧《钱学森》、剧本体验《归乡1955》、音乐会《越夜越动听》等多元艺术形式,邀请专业表演者、大学生、中学生在“钱馆”建筑空间共同演绎,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精神。

剧本体验《归乡1955》

为了深化学习体验,“钱馆”融合党史校史,推出“重走学森路”校园版与上海版两条路线以及“行走的音乐党课”,将思政“小课堂”成功搬上社会“大舞台”,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情景式鲜活载体。

上海中医药大学:赓续红医精神

5月13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浦东新区书院镇李雪舟烈士故居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第一课。80多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与浦东新区张江镇的中小学生参加了这堂课。

本次课的主题是“赓续红医精神,勇担时代重任”,共设“红医精神:内涵特征”“红医精神:自觉践行”“红医精神:时代风采”“红医精神:现场体悟”四个教学环节。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李雪舟烈士之子李南华先生和新时代援外医疗队队员李一婧接力主讲,向学生们阐释红医精神的内涵,讲述李雪舟烈士以医济世、抗日救国的英勇事迹,分享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经历。

李一婧与学生们分享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经历

随后,学生们跟随李南华参观李雪舟烈士故居一楼的烈士事迹展厅、二楼李雪舟诗词创作的场所,认真地观看李雪舟烈士的工作照片、阅读李雪舟烈士写下的充满革命情怀和人民情怀的诗句。“Z世代”的中医学子们与李雪舟烈士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李南华为学生讲述李雪舟烈士以医济世、抗日救国的英勇事迹

当天,“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李雪舟烈士故居举行。上海中医药大学将以专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契机,推进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继续开展“访万家——人民健康大调研”的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和面向社区、医院、养老院、残疾人服务中心等机构的学生社会体验项目,推动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张江学区大中小学师生参加“岐黄中国——我从典籍中探中华文明”

上海建桥学院:用雷锋精神引领校园文化

在上海建桥学院,雷锋精神是校园文化最显著的标签。

学院通过树立雷锋铜像、建立上海高校首家雷锋主题纪念馆、成立“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举办“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政工作研讨会”等活动,设立雷锋文化标识,开发雷锋文创产品,共同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上海建桥学院举行“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主题活动

建桥学院将雷锋精神融入育人评价体系。自2005年起,设立大学生“弘扬雷锋精神奖章”,表彰在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至2023年度,共有11076人次的大学生获金奖、银奖、铜奖;同时,还面向教职工设立相应奖章,共有27人获金奖。二十年来,11000多位获奖者就像红色的种子,把雷锋精神撒播在祖国的大地上。

同时,建桥学院还依托校内红色场馆打造“沉浸式课堂”,分别于2019年、2021年建成“国政馆”和“党建育人馆”,使之成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教育基地,实现红色场馆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无缝对接。

上海建桥学院举行“学习雷锋好榜样”临港新片区大中小学同一堂思政课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助力非遗“出海”

依托上海的区位优势与国际非遗保护运动的文化影响力,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展览-论坛-平台”的非遗交流合作生态模式,用传统文化滋养学子。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连续11年承办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和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吸引来自亚、欧、非、美等大洲的几十个国家的千余位各方人士参与,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发展、交流、分享的重要平台。

学院与上海艺术品博物馆联合出版《国际非遗文典》,涉及20余个国家的非遗保护情况,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较为系统地总结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保护及传承非遗方面取得的成果、经验、方法的书籍。

国际手工艺创作营之紫砂艺术创作

学院先后在埃及、土耳其、斯洛伐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展出涵盖海派绒绣、海派丝绸、戏曲服饰、木版水印技艺、海派玉雕、嘉定竹刻、金山农民画、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等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沪上非遗作品,中国非遗传承人的独特匠心和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非凡魅力,吸引当地领导人、学者和众多观众驻足观看,受到数百家中外主流媒体报道,被称赞为“最成功的文化交流项目之一”。

海外观众在非遗展品前驻足观看

学院还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艺术与设计学院签署了全面合作备忘录,在该校开设“工艺中国”海外课堂,输出陶瓷、玻璃等手工艺非遗课程。同时,建立海派非遗数字积累中心,摄制《海上艺匠》专题纪录片,进行多语种翻译创作,向海外推荐发布后火速“出圈”。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非遗保护事业贡献了上海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学院将教育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滋养了无数学子。

学生们在接触和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深刻领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非遗技艺,更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的新一代文化传承者。


图片由相关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陆芸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