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育新人⑭|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以新时代劳模(工匠)文化,引领文明校园创建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尚慧萍 欧俊英

时间:2024-06-06 13:13:05

编者按: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教育新闻网推出“强国筑梦新时代 核心价值育新人 ”系列报道,通过一批典型案例,生动展现本市各级各类学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创新做法和工作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结合服务城市建设办学特色,强化统筹谋划,围绕“建设人民城市、培育一流工匠”办学主题和弘扬传承劳模工匠精神文化主线,将文明创建和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形成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浓厚氛围。

锚定类型定位,引领校园新风尚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锚定类型定位,以新时代劳模(工匠)文化引领校园新风尚。近年来,学校围绕“红色基因、工匠精神、创新理念、全球视野”四个维度构建新时代劳模工匠文化育人体系,将其写入学校章程、编入发展规划、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凝练凸显劳模工匠文化符号的校训、校徽、校歌等标识系统。

学校成立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和研究所,推进行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劳模工匠和技术能手进课堂等举措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一栏一廊一馆”校园劳模(工匠)文化景观;广泛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组织系列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研讨活动。

此外,学校还开设劳模(工匠)精神教育卓越人才实验班,成立劳模(工匠)精神宣讲团,每年选树“工匠之星”,讲好劳模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宣传技能成才榜样,强化师生以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为己任的自信自觉。

image.png

学校成立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教育中心

image.png

“伟大工程”示范党课上学生演绎校友、全国劳模陆凯忠的故事

强化育人使命,引领教师树匠心

强化育人使命,以新时代劳模(工匠)文化引领教师树匠心。对此,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找准劳模工匠精神与师德要求的契合度,把学习践行劳模工匠精神作为教师思政工作重要抓手。

如,将学习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纳入常态化学习教育;利用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大师工作室等推进劳模与教师联手开展教育教学;建立“十育人”先进典型、师德标兵等教师荣誉体系,营造争做育人楷模的浓郁氛围;优化教师下企业践习、双师教师培养等制度,推动企业兼职教师进教师创新团队,建立符合劳模工匠文化育人教学工作特点的师德评价标准,把劳模工匠精神师德要求和育人要求制度化,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经验做法已入选上海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

image.png

央视报道学校打造现代职教队伍的做法

坚持德技并修,引领学生成大才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坚持德技并修,以新时代劳模(工匠)文化引领学生成大才。学校以培育大国工匠为目标,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切实将劳模工匠文化有机融入三个课堂、融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学校聘请100多位劳模特聘教授、劳模德育导师,建有24个劳模育人实践基地、1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各领域劳模工匠广泛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思政教育、实习实践、就业创业指导等人才培养环节;把精神融入要求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第二课堂实践等评价重点内容。

另一方面,学校还承办和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建立以竞赛促交流、以竞赛拓视野、以竞赛提水平、以竞赛磨意志的良好机制,不仅注重学生技能技术训练,更突出价值追求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成长成才。育人举措经验荣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image.png

劳模导师在线讲授《走近劳模》系列课程

image.png

学生获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赛项一等奖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地、落实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在文明校园创建过程中始终立足职业院校类型定位和办学特色,强化顶层设计、一体推进,强化统筹协同、共建共治,把创建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领域、管理服务各环节,凝聚创建合力、提升创建成效。

文化是立校之魂、兴校之本,学校始终坚持不断强化新时代劳模(工匠)文化在文明校园创建中的引领作用,使其熏陶影响着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浸润渗透在教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的态度和情感之中,成为师生积极进取、成长发展的不竭动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地落实,让文明校园创建真正惠及师生、助推发展。

文/尚慧萍 欧俊英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刘时玉
新闻网微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