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晨报
时间:2025-04-22 18:19:08
“供需适配”是上海市教育大会上多次出现的关键词。在高等教育方面,上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这也成为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发力方向。
对此周亚明指出,此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上海将把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先手棋和关键点,考虑从三个维度深化改革:
一是促进办学定位聚焦。面向哪些行业产业、培养什么类型层次的人才,这是每一所大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因为这是事关“我是谁”的元命题。这些年大学生就业出现“人找岗位、岗位找人”这一结构性矛盾现象,首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定位不具体不聚焦,特色不鲜明,高校建设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加上供需对接机制缺失,造成人岗供需失衡。因此,上海在推进本轮“一校一策”高教综改试点中,首先与高校逐一讨论确定办学定位,特别是人才培养的定位,明确各自要聚焦服务的行业产业和重点领域,认清自己的使命任务和特色优势,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突出面向国家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战略急需人才;应用型高校突出面向行业产业办学、构建需求主导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艺体等特色型高校突出服务对应行业,培养专业化人才。
二是促进人才供需适配。出现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第二个原因是现在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结构与行业产业需求存在不衔接不呼应。本轮改革就是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从错配走向适配,这就需要高校去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及时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招生结构。对此,上海正与产业部门建立上海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和需求清单发布机制,根据产业部门提供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组织高校针对性调整专业布局和招生结构,以此促进高校“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动态匹配。
三是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出现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第三个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合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行业产业实际需求脱节,在当前科技快速更新迭代的时代环境下,这就很难培养出产业所需人才。对此,一方面,要推动高校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覆盖建立教材和教学内容定期更新机制,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另一方面,要与经信、国资等部门联手,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线课堂教学、学生实习实践和学业考核评价,提升人才供给效率。上海近期在5所市属高校启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目的就是引导高校密切跟踪市场需求,与行业产业共同制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促进培养体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逻辑”转变、培养方式从“标准化培养”向“定制化培养”转变。
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应、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5所试点高校已经发布了相关方案,并与企业签约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希望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让学生毕业即就业,回答好“强国建设、大学何为”的时代命题。
对于即将走上高考考场的高三学子,周亚明表示,高考选择专业一是把握社会需要,更多了解和把握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所急所需,把个人理想志趣更多融入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大局中,主动选择与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二是立足兴趣特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也最能成就个人发展,建议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科学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三是关注就业质量。可以了解心仪高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职业发展前景等作为选择参考。